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十二章 苏联出兵东北 歼灭关东军 (3)
八路军与苏联红军会师
为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在8月10日至11日的18小时之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7道命令,其中有3道命令要求八路军出关,直接配合苏联红军作战。
当天,正在率部围攻赤城的平北地委书记兼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收到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三位首长从延安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说,苏蒙军可能会向张家口突击,要求察蒙骑兵沿(家口)库(伦)公路向前推进,尽快同苏蒙军队取得联系。
8月15日,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前锋推进到张家口和热河,摩托化步兵第27旅消灭了蒙古德王的军队,直逼张北地区。在这里,苏军经过20个小时的激战,攻克了张北。击毙日军500多人,俘虏伪骑兵1600余人。
八路军平北军分区接到聂荣臻等首长的电报后,立即将部队从赤城战斗中撤出,由军分区司令员詹大南、政委段苏权率领察蒙骑兵支队向张北、德化移动,准备接应苏蒙骑兵。
苏联红军是第一次遇见八路军,他们不相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看到眼前这支装束不整的军队,苏联红军以为是伪军,一下子把他们包围了起来,还缴了他们的枪械。
两天后,晋察冀军区所辖第12军分区的部队也兴冲冲地赶到张北,准备同苏蒙军队取得联系。结果,这支骑兵也被呼啸而来的苏军摩托化部队团团围住并缴了枪。带队的八路军干部费了半天口舌,好不容易才使对方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苏军一名上校参谋告诉八路军,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这些穿着五花八门、武器长短不一的部队会是八路军!
聂荣臻得知这些情况后,专门发布一道命令,要求凡与苏军接触的八路军,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装束。
8月20日凌晨6时,收复张家口的战斗打响。在苏军的配合下,战斗至8月23日下午3时许,八路军收复了张家口。
8月29日,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部队攻占了山海关以北的前所车站,切断了北宁线山海关至锦州的交通,使山海关的敌人陷于孤立。
第二天上午9时,约有六七十名苏军,乘坐五辆汽车从绥中来到前所车站。为首的是一位上校和一位叫伊万诺夫的少校。他们每人配三套武器,还带来了一门三七炮、一门五七炮和一部电台。
曾克林命令八路军站成四排纵队,早早地等候在那里。我军临时抽调了一些司号员组成“军乐队”,吹起欢迎号,欢迎苏联红军。不料,因语言不通,刚一见面,苏军误以为是伪军,将欢迎的队伍包围起来,并要缴我军的械,经翻译解释才解除误会。
在翻译的介绍下,八路军同苏军热情地握手,庆祝两军会师。顿时,“苏联红军万岁!”“斯大林万岁!”“毛主席万岁!”声成一片。
两军会师后,鉴于山海关成了一座孤城,曾克林决定八路军调头南下,先攻占山海关,然后再继续向锦州、沈阳前进。
当八路军希望苏军一直攻打山海关时,开始苏军有顾虑,不同意配合。他们说,他们的任务是在东北作战,不能越过长城。
当时,八路军配合苏军作战,已经取得了张家口,这引起了蒋介石和美国人的不满。于是,斯大林不得不告诉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他已向蒋介石保证。苏联人不会占领张家口、北平这些地区,也不想占领。斯大林还说,到目前为止,苏联军队在满洲尚未发现任何共产党的游击队,也未同任何地方共产党接触。
经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凯再三劝说,苏军上校才答应配合八路军进攻山海关,但他们只用炮火支援八路军进攻。
30日下午,八路军18团负责攻打山海关城门,并掩护主力从西南方向进攻。
苏军的大炮开始向山海关轰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除部分日军逃往秦皇岛外,其余全部被消灭。
当时,日军驻秦皇岛的部队只有一个联队。八路军提出继续向秦皇岛追击,并要求苏军给予配合,但苏军上校借口“苏联军队不能到华北去”,没有同意。结果,秦皇岛这个重要港口,后来落到了国民党手里。美国以此为跳板,将大批国民党军队运往东北。
八路军和苏联红军收复山海关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军民欢声雷动。《解放日报》在第一版用大标题报道:“华北军事要冲山海关,及沦陷敌手12年之久之榆关镇,已于8月30日为我军收复。”
苏军用先头部队突袭成功
苏军在中苏边境集结后,发动进攻前,原计划用三天时间的炮轰来摧毁日军在东北边境修筑的工事。第5集团军司令克雷洛夫上将建议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放弃炮轰,改用先头部队突袭进攻。这个建议被采纳。8月9日凌晨,倾盆大雨。苏军先头部队在边防军的配合下,越过边境线,迅速占领了日军火力点。日本人当时没有作好作战的准备,他们都住在离军事据点五六百米远的村庄里,边境上的火力点都无人防守,所以占领日军据点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后来苏军找到的一份日军侦察报告显示,日本关东军的侦察部门当时已经向指挥部报告说苏军正在边境上集结,但是日军指挥官在报告上批示说:“只有疯子才会在雨季发动攻势。”
据后来军事专家分析,如果最初苏军用炮轰开始进攻,让日本人作好迎战准备,那么,边境的战斗可能要打上六七个月。
在几路苏军迅猛凌厉的攻势下,日本关东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不到一周,便被轻易击溃。美国虽然向日本丢了两颗原子弹,但日本还是不投降,直至受到了苏军的毁灭性打击,才在8月14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天皇广播投降诏书。关东军全线抵抗顷刻瓦解。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命令东北日军停止作战、向苏军投降。
8月19日,苏军进占齐齐哈尔;8月20日,苏军开进长春、沈阳、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8月22日,苏军先头部队进抵旅顺、大连;23日和24日,苏坦克部队乘火车进驻旅顺、大连。
与此同时,南翼苏军也攻占了朝鲜北部的主要城市,8月24日进占平壤,不久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在攻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同时,苏军于8月11日向南库页岛发起攻击,8月28日占领南库页岛;8月15日,苏军登陆千岛群岛,由北向南依次进占千岛群岛各个岛屿。
在23天的战争中,苏军全歼了日军22个师,日本共损失了67.7万官兵,其中8.4万人被击毙。苏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坦克686辆、飞机861架、机枪1.2万挺、军车2000多辆。苏军官兵伤亡1.2万人。
关东军的全线溃败,打乱了日本将关东军调回本土增援的如意算盘;而日本皇室及政府原本打算一旦东京沦陷,便转移至满洲里,这一想法也落空了。
正是苏军的出击,防止了日本大规模使用关东军在实验室里研制的生化武器。苏联参与对日作战,令世界各国深受鼓舞。
18岁的反坦克营的排长舒德洛,随部队于8月9日凌晨越过中蒙边境,到达中国海拉尔地区。舒德洛所在的先头部队正在进行中,突然遭到日军伏击。他们立刻散开,开始还击。虽然他们营有人员伤亡,但损失不大。苏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让日军损失惨重,战斗结束时,很多日本兵被俘虏。
战斗结束后,第39集团军越过大兴安岭,向东北腹地挺进。进入平原地区后,舒德洛所在的先头部队基本上再没有碰到激烈的抵抗。日军没有想到苏军会越过大兴安岭,他们认为这条线上不会出现苏军大部队,所以没有部署太多的兵力。
第39集团军到达大连后,从日军手里夺取了不少仓库。仓库里储藏了大量的食品、饮料、丝绸、布匹和其他战时用品。这些物品都是日军从当地居民那里抢来的。
第39集团军的一位营长费多托夫所在部队,在开赴东北时,他们首先来到蒙古乔巴山市的一个车站。8月9日,他们越过了中蒙边界。其实那里既没有人烟,也没有任何标志。进入中国边境的第一天,他们走了一百多公里路,来到大兴安岭山脉。山脚下流淌着一条分割蒙古和中国的哈勒欣河。费多托夫的工兵营在这条河上架了桥,让先头部队和坦克从桥上开过去。
第三天,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口,那里有一个日军的火力点。但火力点里没有人,因为日军没有想到苏军会到这里来,都到营房去了。于是,苏军的坦克就向日本兵的营房开火,一些日本兵被打死,一些人跑掉了。苏军翻过山口,来到了满洲里。
一天清晨,费多托夫忽然听见有人喊叫,他从驾驶室里出来一看,从山上下来好多人。每个人都拿着棍棒,棍子上还绑着东西,有的人拿着枪。原来他们是来欢迎苏军的,他们是中国八路军的战士。
苏军继续前进,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占领大连和旅顺。8月22日,在大兴安岭一带发生了战斗,而后又遇到几小股日军,被苏军打垮了。
8月9日凌晨,瓦西里.伊万诺夫所在的部队冒雨强渡黑龙江,开始对日军发动进攻。虽然日军早已做好了迎战准备,但没有料到苏军会选择在雨季发起攻击。江边哨所里的日本守军大都还在睡梦中,苏军登陆后,迅速占领哨所,几乎兵不刃血就结束了第一场战斗。
几天后,伊万诺夫所在的部队开拔前往黑龙江佳木斯市,一路只遇到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的零星抵抗。佳木斯一役是他们部队在行进路上遭遇的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日军派有重兵把守这座城市,加强了防御工事,城里的不少楼房也成为日军的“堡垒”。在苏军发动猛烈攻势后,伪军很快就缴械投降,但关东军仍然负隅顽抗,战斗一直持续了7天,日军最终投降了。
1945年夏天,尤里.伊万诺夫还是军事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中文。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位军官,说苏联准备向日本宣战,请他们考虑一下,明天有去远东的火车,赴中国作战。尤里.伊万诺夫报了名,被分配到第一远东军团,为前线指挥部小分队中文翻译,并随部队于8月下旬抵达中国境内。
他虽然没有上前线,但听到了激烈的枪炮声,知道牡丹江战役是最艰苦的一仗,打了三天三夜。他在那里看到了日本兵的尸体。
那时,给尤里.伊万诺夫印象最深的是满洲里一带的悲凉景象。城市、乡村到处是一片凄凉,看不见妇女,她们都躲起来了,街上只有男人、老人和孩子。老百姓都很穷,有些人没有衣服穿,就找日本兵的尸体,扒他们的衣服。
二战中的最后一战
虎头要塞是一个巨大的地下要塞群,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内,整个要塞就像沼泽地里一支庞大的舰群。日本关东军以数亿巨资,历时6年筑成。
日本关东军曾吹嘘虎头要塞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乌苏里斯克咽喉的匕首。虎头要塞群正面宽100余公里,纵深40至50公里,中心占地100多平方公里。整个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等7座山体地上、地下联为一体的攻防兼备阵地组合而成。虎山阵地为虎头要塞的中枢部,是日军虎头国境守备司令部所在地。地下设有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秣库、弹药库、发电所等,构筑要塞地下工事时,还专门修设了通风口、排气孔、直通山顶观察所的升降竖井和反击口等通道。所有工事都在山底部以钢筋混凝土浇筑,重要部位浇筑的混凝土达3米之厚。(日寇在我东北地区除修筑了虎头要塞,还筑有东宁要塞、爱辉要塞、绥芬河要塞等。)
虎头要塞的火力配置,除30里米、24里米、100里米口径榴弹炮,15里米口径加农炮,90式、38式野炮,92步兵炮,山炮,迫击炮和高射炮以外,还配置有41里米大口径榴弹炮和日本从法国进口的24里米口径的列车炮。
这组强大的侵华日军“陆地舰队”的编成目的,主要是针对国境对面的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伊曼河上高架铁路大桥及苏联重镇伊曼市。日军准备在对苏发起进攻时,首先炸毁铁路和铁路桥,切断苏军的军事运输线,断绝对滨海地区的主要后援。同时,在东北部策应东宁主战场的进攻,与绥芬河、珲春要塞阵地在各自不同的战略支撑点上展开攻势,掩护、策应主攻部队向纵深进攻,牵制不同方向上的苏军,确保闪电进攻战术的顺利实施。
后来,苏联发现日本关东军的企图,在原铁路线的东侧增设了一条迂回线。日军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采取对策,1942年开始增设了一门40厘米的榴弹炮。
该炮总重量348吨,炮身长13.5米,炮弹长4米,重量1吨,最大射程20公里,是当时日本陆军最新最大的火炮。1942年3月,全部零件运到虎头要塞,被安放在直径35米,厚2米的钢筋混泥土的圆顶建筑物里。同时配备了300发炮弹。1943年底,这门大炮全部投入战备状态。炮阵地位于西猛虎山西山麓,炮塔由钢筋混泥土构筑而成。从中猛虎山到炮位有搬运弹药的地下通道。
1945年8月9日凌晨1时,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主力将突破重点放在了虎头要塞阵地。1时05分,苏军在伊曼集结的16门20厘米的榴弹炮突然向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第一发炮弹击中完达车站背后的仓库引起爆炸。
历时18天的虎头之战由此拉开序幕。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但虎头要塞的日军还在作最后的挣扎。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26日。
大气像石头一样发出瞬间的鸣叫声,从地下要塞正面越过山峰传来的隆隆音响,再次震撼了整个山头。时间是下午3时。地下要塞一个接一个爆炸,从分水岭两侧的喷烟,越过山顶冲入云霄,把山地整个儿地包围了。一个接着一个更猛烈的爆炸,烟雾更加浓烈,隐没了山峰。
8月26日,中猛虎山日军守备队炮兵二中队被歼,至此,虎头要塞各支撑点的日军共1387人,除53人突出苏军包围逃离阵地外,全部被歼。1000余名苏联红军将士献出了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最后一场战斗是在虎头结束的。
苏联红军进军我国东北,掳获日本战俘五十九万四千名、飞机925架、坦克369辆、装甲车35辆、野炮1226门、机枪4836挺、步枪30万支、汽车2300辆……。此外尚有日军缴出的补给站与仓库存储:野炮1436门、机枪8989挺、掷弹筒11052具、卡车3078辆、马147717匹、补给车21084辆……。以上各种武器装备,苏军自己留用了一部份,一部份交给了中共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