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凤凰灯”舞
饶春球 张道生 冷遇春
凤凰灯舞,民间俗称“玩凤凰”。后又有“凤凰灯”、“凤凰舞”等称谓。是湖北省郧阳地区民间舞蹈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鲜花。她流传至今,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一、内容与形式
凤凰灯舞的“凤凰”为竹篾子所扎,用绫、纱和彩色纸剪贴凝糊的正式形状。头、身为空心,可点蜡烛,颈长4公尺,直径20公分。从头到尾全身长约7公尺。两翅展开时约1.5公尺,凤头短嘴、粉脸,有“鼻包子”、“娃娃冠子”、“脸冠子”等组成。凤头的工艺很重要,要求比例要“似尺”。特别是粉凤脸和画眉眼。前者的凤脸粉脸,用白绫裱后粉画,要粉得出神。后者的眉眼称“卧仓眉”、“凤凰眼”,要画得有神。其颈、身、翅、尾均为凤形。框架扎好后,用红色纱布衬裱,然后用各色纸剪制细羽、鳞羽、彩翅、彩尾等粘贴,双翅能扇动。其整体造型若达到“鸿前鳞后,颈项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延颈奋翼,五彩备明”(《说苑》)才视为成功。其后一人撑头(把长2公尺);一人撑身(俗称掌尾),把长1.2公尺左右,二者均为男性。主演是头。另有用竹篾扎纸做的彩色带盆各种鲜花四盆;用桐树枝做的牡丹花一大枝或一大盆,空心太阳白云灯一个,用2公尺左右竹杆撑起,由六人所掌。撑者昔时多为男性幼童,今时多为女性青年。还要自制“乔火”粉沫若干斤,在凤凰“朝阳”时喷撒,代表太阳的光和热。
《凤凰灯舞》的传统节目,以往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共有四个:一是“丹凤朝阳”(包括戏牡丹);二是“凤凰戏牡丹”(不“朝阳”,俗称“鹐个花”);三是“双凤朝阳”;四是“鸾凤和鸣”。据老艺人们介绍,“鸾凤和鸣”是老前辈们提及了而没有成型。“双凤朝阳”是两个单位的“凤凰”碰到一起后共同玩而得名,内容程序与“丹凤朝阳”相同;“凤凰戏牡丹”只是在所谓“一般户”表演,“鹐个花算了”。今昔比较流行的还是“丹凤朝阳”,其节目程序共有十个,它们是“出巢”、“游园”、“寻花”、“戏牡丹”、“擦痒”、“鹐翅”、“理羽”、“打盹”、“扑翅”、“朝阳”。在“扑翅”、“朝阳”前,由少到多,间隔喷撒数把“乔火”,表示太阳由初升到全出。“扑翅”和“朝阳”紧密相连,并紧接“凤凰三点头”结束。过去表演,程序可先可后,时间可长可短,不受限制,伸缩性很大,现在据“丹凤朝阳”看,有四个固定:一是内容程序固定;二是舞蹈动作固定;三是曲调节拍固定;四是固定每场表演时间 18至20分钟。据老艺人们介绍。凤凰有三爱:一爱静,二爱牡丹花,三爱太阳。爱静,就是说它的警觉性很高,飞个麻雀它就有提防。太阳是万物之灵,牡丹是花中之冠,凤凰乃鸟中之王,它反映了郧阳人民向往光明、向往幸福、向往美景的深远情怀和希冀!
二、源流与沿革
《凤凰灯舞》主要流行于郧县,关于它的起源,史无记载,当地只有“牡丹盛开富贵人家,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样的谚语流传。据民间老艺人李心痒、燕文彦等介绍,他们听已故民间老艺人王春堂口传,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人王明德,出身于书香世家,癸未科进士,曾任清廷“学道”,受封“内阁中恕”。其家每年元宵节均悬挂一盏竹篾子所扎、五色纸裱糊、精致的凤凰灯,头、身都点有蜡烛,而且能动。有年,王明德对县城一些民间玩灯艺人说,你们年年都是玩狮子,玩龙灯,老一套,你们也玩个新鲜灯,文明灯,也玩个凤凰灯嘛。从此,人们就以他家挂的凤凰灯为模型,放大尺寸,由人所掌,玩起了“凤凰灯”。起初工艺很简陋。“凤凰”由篾扎成型后,用大红大绿纸裱糊,另有一盆蔑扎纸做的各色花子和一大枝牡丹花,由二人所掌配合表演。但雏形初具后,由粗到细,由简到繁,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象生写实,工艺不断提高,道具上增加了太阳灯,并由一盆花增加到四盆花。音乐伴奏,舞蹈动作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形式。百余年来,经过耿启才、耿杰里、耿瑞臣、王春堂、汪新阶、赵培燕、“黑桩”、“随
记”、何金渊、罗家河民乐班等许多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丰富,在工艺、表演、伴奏等方面,吸收图画、戏剧、史料、传说等营养,琢磨加工,使内容风格更加成熟。
据考证,凤这个图案的纹样,在商周的美术作品上即有,是原始人“图腾主义”的残迹,也是殷、周人宗教观念,祖宗崇拜的意识的反映。并且也有用以“使民知神奸”作为“戒之义而己”(《中国美术史纲》)。闻一多、朱锦江关于中国古代部族的图腾标记问题的考证,都认为中华民族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周都是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商的祖先即东部沿海一带的原始部族则是以凤为图腾的。其他南方的苗、傜、夷以及西方的戌、狄、羌都是龙图腾的直系或旁系。而且后来的龙图腾是经过一再综合了兽图腾之综合性图腾,正反映了民族发展之斗争、分化与统一的过程(《古代艺术中所见之羽翼图腾考》)。同样,凤图腾也未尝不是如此。再进而又经过龙图腾之族类混合同化作用,即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龙凤的观念之深入中国人心,把它们作为至高无上的东西来崇拜者历数千年之久,其原因大约就在于此。因此,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关凤凰的记载常常可见。它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将它视为美的象征。《说苑》中载:凤凰“载德负仁,抱忠挟义”,故人们把它看作是和平嘉瑞的征兆。凤凰且美艳华丽,所以人们每以凤凰比喻恋人的爱慕和结合。明代作家李汝诊所著《镜花缘》中载:“桐林内立着一只凤凰:毛分五彩,赤若丹霞,身高六尺,尾长丈余,蛇颈鸡喙,一身花纹”。又说:“只见那边有对凤凰,来来往往,一上一下,盘旋飞舞,就如锦绣一般”。凤凰之所以被人们喜爱,不仅在于它的形态的美丽动人,还因为凤凰能歌善舞,可给人带来欢乐和幸福。《礼记》中载,凤凰的鸣叫婉转动听,雄雌有别,“雄鸣曰节节;雌鸣曰足足”。起止也不同,《春秋》中载,“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在不同的时间里,有不同的叫法,《说苑》中载,“民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飞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春秋》则说“夜鸣曰善哉,晨鸣曰贺世”等等。这些含意深刻的辞令,虽说都是文人们强加的,但却说明了凤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凤凰能够舞蹈的记载,可见之处也多。《述异记》中载,“南海中有轩辕丘、鸾自歌、凤自舞。古云天帝乐”。《琴操》中载,“周成王时,凤凰能舞于庭,成王乃抚琴而歌曰:凤凰来仅百畜晨。又曰“凤凰祥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思泽臻,于贤乐兮民以宁”。
人们喜欢凤凰,还因为凤凰品格高雅;性情温和慈爱。它的生活习性与庶鸟不同。《说苑》中载,栖则梧桐,“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有其独特的风度和文采。《庄子》中说它“食于竹者,依然一喙之常;栖于相者,犹是一枝之借”。《宋朝事实类苑》中说它“所食也虫鱼,独出尘寰之外,能远罹戈”。还说它来去匆匆,行动诡秘,使人们无法看清它的丽质芳姿。按古人的说法,凤凰是“鹑火之禽,阳之精也”(《广博物志》)。所以成为“鸟中之王”。“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论衡》)。君者王也。《韩诗外传》说“飞者鸟皆从,畜则(同宿)鸟不橘”。凤凰的神威可见一斑。从《镜花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凤凰与鹔鷞各率手下鸟争斗麟凤山的情景,并由此联想起“万雀不及一凤凰,众星不及一明星”的名言来(张显折言)。这一切表明,凤凰在百鸟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凤凰的种类很多,见于文字记载的有青凤、赤凤、黄凤、白凤、紫凤、丹凤和比翼鸟等。《禽经》中说:“青凤谓之鹖,赤凤谓之鹑,黄凤谓之鸾,白凤谓之鹔,紫凤谓之鷟”。《禹虫述》说“鸡趣”赤曰丹凤,青曰羽翔”。虽说鸾是凤的一种,但其形象却不尽一致。《昆仑图》载,“鸾鸟似凤而白缨,闻乐则蹈节而舞”。这说明它比一般凤凰更为灵巧,可以“蹈节而舞”。
鉴于这些史料,郧阳《凤凰灯舞》的形成,反映了郧阳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郧县古属麋国。这个古老的方国产生于夏代,后来屡受挫折,转强为弱,由今山东省梁平县北运河入黄河的地方,逐渐迁徙至今山西省潞城县一带和今陕西省郿县一带,最后被迫越过秦岭,又顺汉水东下,建都于钖(音羊)穴,在今郧县境内。春秋时被楚所灭。当时,楚都于郢,也称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北距麋都钖穴二百多华里。依此,也反映了《凤凰灯舞》渊源于春秋中期开始形成起来的楚文化,是楚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三、风格与特点
《凤凰灯舞》的表演手段有十个字,即“脚眼手身法,心肝脾肺神”。就是说,表演时通过“脚眼手身”,连着“心肝脾肺”。以此法儿来传神传情,出神出情。十字“脚”为首,强调讲究步伐。掌头者多用“碎步”和“半矮子步”、“半弓步”等。“碎步”要走的灵活,如履薄冰一般,脚跟先着地,脚尖对脚心,每步不超过半步。用“碎步”走“太极线”、“半边月”等。如“游园”,盈碎的步伐,凤凰萦回翱翔,栩栩如生,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掌尾者除“碎步”、“单矮子步”外,还有“半弓步”、“单脆步”等。走“太极图”,也即S线,贯穿表演始终,仅只快慢之分。眼,指眼神。要做到头身一体,乐舞同心,以虚代实,以假当真。掌尾者目不转睛望凤头,掌鼓者和掌马锣者目不转睛望凤头,掌锣、掌钹和掌勾鼓者目不转睛望鼓点,唢呐手要全神贯注听鼓点,这“三望一听”四点成一线,以眼传神,以眼传情,“凤凰”、击乐、唢呐“三位一体”,表演就能有神有情,风趣生动。但归根结底“神情全靠掌头人”。如表演“打盹”,掌头者也要闭目小憩,意往神驰。手,指把功。掌头者要轻握竹杆把子,原则上是右手在上,“虎口”卡把,左手在下,拳式握把。这样,得心应手,既稳又灵。掌头者还有个要领,就是要相对保持撑凤头的竹杆子,对住自己的鼻子尖。如在表演“戏牡丹”时,凤凰撕叶子、吞瓣子的动作,就象大公鸡吃青菜叶子那样馋,那样贪婪,掌头者入神后,口也随之抖动流泣,功夫全在把上。掌尾者要紧握木杆把子。在腰带的腹部处系上一个皮套筒装把头,它既起减重作用,又便于腾出一只手,在表演“鹖翅”、“理羽”等内容时,扯活动绳,做闪翅、撬尾动作。再者,掌头、掌尾者在表演“擦痒”、“鹖翅”、“理羽”等内容时,手都有换把的动作。换把也有技巧,要换得象玩魔术那样,不被人发现,顺手而灵巧。身,指身段。传统的习惯是,表演者没有什么服饰,掌头、掌尾者都是随身便装,仅扎一红头巾,系一红腰带而已。掌花者也都是便装。但它要求掌头、掌尾者,都要象戏剧演员在舞台上那样,表演各种动作都要是舞蹈化形体,要进入角色,身是人,心是凤。它还要求表演者上身要稳,下身要灵。要想上身稳,下身灵,关键又在脚上功。这样才能舞得“美”,舞得“活”。
《凤凰灯舞》要想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要体现凤凰爱静这一特点。以静传神,以静出情。它原则上要求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寓动于静中。“打盹”是静态最明显的地方。“扑翅” “朝阳”是动的高潮。由于它爱静,警觉很高,除“扑翅”、“朝阳”外,在每个表演程序中,都有瞭望、观望、察望、警望、巡望等小动作。这每一望虽然仅一刹那,约一秒钟左右时间,但它充分表达了凤凰文静的性格。而要表演得尔雅自然,有神有情,也并非容易。除了艺术造诣外,它的功夫是把功,绝窍在眼神,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即“似动未动,似停未停”。如在表演“出巢”、“寻花”、“戏牡丹”、“擦痒”、“鹖翅”、“理羽”、打盹时的瞭望、观望、察望、警望,就要灵握把,轻摆头,“似动未动”。而在“游园”中的遥望,则要边舞边望,“似停未停”。
《凤凰灯舞》的传统习惯,掌太阳、掌牡丹和掌花者.在表演时都没有什么动作,仅是在“寻花”寻到某一盆和“戏牡丹”时,掌花人随着凤头的闻、看、鹖、撕、吞等动作,抖动数下竹杆即可。凤凰最爱牡丹说,“寻花”就是寻找牡丹花。因此,四盆花都要寻到。为了美,寻四盆花的动作要有所不同,每盆花一个式子。除了有闻、有品、有看,有鹖之外,还要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里后外,先前后后之分。
“撒乔火”导致的“扑翅”、“朝阳”,把《凤凰灯舞》引向高潮。传统的习惯“乔火”由专人喷撒。由少到多的数把“乔火”既表示太阳由初升到全出,又代表太阳的光和热,因此,要撤得恰如其分。在此期间一般来说要撒三次“乔火”,第一次表示太阳初升,光和热惊动了正在“打盹”的凤凰。凤凰最爱太阳,就展翅向太阳飞去。第二次表示太阳出了一半,凤凰欢喜若狂,虽受不了太阳的光和热,但仍竭力扑飞。第三次表示太阳全出了,风和日丽,碧空万里,凤凰就飞向了太阳。最后紧凑的“凤凰三点头”。既有贺主之情,也有谢幕之意。
四、《凤凰灯舞》的音乐
《凤凰灯舞》的音乐统称“凤凰点子”。传统的习惯是用民间大鼓、板鼓、大锣、大钹、马锣、勾锣等打击乐和唢呐伴奏。曲调为官调式和子调式。旋律粗犷豪放,幽默柔和,欢快热烈,富有浓厚的戏曲色彩和鄂西北山乡民间风味。马锣发头,鼓点领奏,“点子”(指大舞和极鼓)掌握全局,马锣控制节奏。《凤凰灯舞》的伴奏曲调并不复杂。唢呐曲调有“凤鸣”、“升帐头”、“大开门”、“一字调”、“上梁山”等。锣鼓曲调有“一捶”、“挑捶”、“阴锣鼓”等。除“凤鸣”、“升帐头”、“上梁山”、“阴锣鼓”是专用曲调外,“大开门”、“-字调”、“锤”、“挑锤”是主要曲调,在表演中反复运用。这些曲调大都来自民间戏剧曲牌和民间吹打小调,是以联曲体为主的综合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很鲜明。郧县人很喜欢听自己的家乡调“凤凰点子”,感到亲切悦耳。因此,在城乡平时的各种红白喜事中,民间吹打乐班也经常演奏。
《凤凰灯舞》的音乐感情,也是根据舞蹈感情的需要,紧密结合的。要做到“八位一体”,“九人一心”,指凤头、凤尾、鼓、锣、钹、马锣、勾锣、唢呐(唢呐是二人吹)。就唢呐而言,如“出巢”前的两声“凤鸣”4 3 ∣ 0 0 ∣ 4 3 ∣ 0 0 , 是“发明”、“发明”的谐音,第一声暗,第二声明。金凤长鸣,是人间安祥美好的福音。要吹得优雅逼真。其他曲调如“游园”、“寻花”、“戏牡丹”、“鹖翅”等内容中反复演奏的主要曲调“大开门”、“一字调”,两只唢呐一人主奏一人和,高低者互相转换,互相配合,就会收到韵柔味浓的良好效果。就击乐而言,按民间艺人们的说法,要“吃铜”,就是准确协调的意思。要求在整个演奏中,要下下打在“点子”上;一捶不多打,一下不少敲;鼓不“凉”,锣不“晃”、钹不“扬”,马锣要打的下下“亮”。如凤凰瞭望、观望、察望、警望等小动作所打的“一捶”0不大-大∣匡-∣虽只两个节,但确很有味,也很重要,因为它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运用的最多。再者“一捶”一定要“响锣”、“亮钹”,切忌锣、钹。这“一捶”打好了,音乐和舞蹈这一对亲生姐妹就显得更亲。更能起到“听一曲乡思无限,行万里神韵难忘”的作用。再如“戏牡丹”、“擦痒”、“鹖翅”、“理羽”等内容中运用的“挑捶”,匡-扑-|匡-扑-|匡-扑-|,锣要亮,钹则要嫁,敲成“扑”字。这一“亮”一扑,衬托表达了凤凰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不忘静的特殊性格,别有风趣。再者,大鼓和板鼓的运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原则上是“点子”用大鼓,“予令”用板鼓。比如“一捶”中的”0不大 -大∣匡-∣, 0不大 -大∣匡-∣是“予令”,用板鼓;|匡-|是“点子”,用大鼓。这一点必须严格遵守,绝不能随心所欲。就总体而言,“凤凰点子”的节奏除“扑翅”、“朝阳”外,是以慢为主,多吹少打。“扑翅”、“朝阳”表演进入高潮,所运用的曲调“上梁山”,气氛紧张热烈,包括“凤凰三点头”表演时间仅一分多钟,唢呐、击乐要竭尽全力,一气呵成。
《凤凰灯舞〉与其他“民舞”形式一样,每年的元宵节表演,正月十四踩踩街,正月十五日、十六日大玩,一直玩到正月二十左右“倒灯”。各种花灯相聚时,总是龙在前,凤在次相排。
《凤凰灯舞》的传统习惯是晚上在门前、场院露天表演。表演时,凤头、凤身,以及太阳、牡丹、花盆,都要点蜡烛。佳节之夜,红日高照。灯火辉煌,百花盛开,彩凤飞翔,姹紫嫣红,鼓乐悠扬,令人瞠自深慰肺腑,如临出神入化的境地……因此,郧县人称《凤凰灯舞》为“吉祥灯”、“文明灯”。视《凤凰灯舞》文静古朴,赏心悦目,是喜庆欢乐,美好幸福,人寿年丰的象征。观赏《凤凰灯舞》给人以高雅幽默,清新舒畅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它陶冶着一代代人的性灵、道德和情操。因此,常兴不衰,世代流传,为城乡人民喜闻乐见,深受爱戴和欢迎。过去,《凤凰灯舞》在谁家表演,东家非常高兴,给掌头人挂“银牌”,给掌尾、掌鼓等人赏“红包”(也叫封子)。
《凤凰灯舞》1943年冬月,应邀由王春堂、金乾德、燕文彦、李心痒等,前往老河口表演,受到赞扬和欢迎。 1953年3月,参加湖北省民间艺术会演大会,由王春堂、金乾德、雷春、罗成发等表演,省城党政领导亲临观看,荣获节目奖和荣誉奖,并受到各方面的喜爱和好评,1977年10月,再次赴省参加农村文艺调演,由邓明、计晓等表演,又获得一等奖。1959年和 1984年,还先后到襄阳、十堰参加地区会演和调演,也都获得奖励。 198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武当》搬上银幕;郧县豫剧团创作演出的《卧龙拜凤》剧目,是根据“凤凰灯舞”改编搬上舞台的,受到观众好评。在1985年全省戏剧节会演中,曾荣获演员金牌奖、文学剧本创作和演出银牌奖等五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