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中国666个大中城市基本没个性


冯骥才

 

  7月25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冯骥才做客香港书展时,与公众分享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关注。冯骥才认为,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障碍。一是城市个性和精神性的丧失。他说中国现在的大、中城市共666个,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没有个性了。城市里新建筑基本上是一种带有商业气息的粗鄙化建筑,没有精神、没有文化。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化,已出版50余种作品集。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抢救天津老街开始,冯骥才毅然走出书斋,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竭力奔走呼吁,近10年来,冯骥才从一位作家转型成为一位文化遗产保护守望者,成为中国这方面的标志性人物。

  冯骥才由人类文明史的大背景出发,描述了两个层面上的转型。从社会层面看,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从文化乃至文明的层面看,是由农耕文明转型至工业文明。这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是进步的;但是转得太快太猛烈,就必然带来事情的负面破坏。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仅要更新,还要传承。如果只更新,没有传承,文明中断,就是一种破坏。

  冯骥才强调,“城市也有生命、命运和尊严,我们无权伤害她”;其次是公众以及知识界对自己的文化没有兴趣。“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庙堂文化、典籍文化为主的父亲文化;另一类是以儿歌、民谣、节日等主要元素拼凑的母亲文化。”冯骥才认为,公众以及知识界对这种文化的精神在逐渐淡化,他呼吁中国知识份子加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队伍中。

  冯骥才说,“从2003年做普查工作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初见成效,今年8月即将做的就是对中国230万个古村落进行确认和选择,以及对史诗、神话、灵歌等口头文学的资料库进行整理。”

  他亦表示,需要促使并帮助政府建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明节放假一天、春节假期提前一天;以及对古村落和村寨文化的保护等。终极目的就是要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冯骥才还强调,“历史不仅要看过去,还要站在明天看现在,中国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至上’,而知识份子就需要这种眼光和前瞻性。”他还表示,“诸如健康、爱心、友谊以及思想比金钱重要的多,也是金钱买不到的,希望大家多关注文化的精神性和纯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