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
n 第一思维会是怎样决断?顺应时势。虽然我们表面看来恰恰是这种情势的牺牲品,我们却反其道行之,加强这种情势。为什么?因为我们坚信自己才是最后剩下的那1个!而不是奇瑞。奇瑞四面出击,也就四面都有破绽,只是不容易发现罢了。并且,如果我们应对正确,我们确实有机会成为第一,而不象前面分析得那么悲观。第一是干出来的,不是推算出来的。我们必须分秒必争,真拼实干!
n 即使我们胸怀大志,也要立于不败。既然已经知道前途如此凶险,岂能不早早打算。怎样才能立于不败?找个靠山。此事涉及大密,不可先传,容日后有机会合作再慢慢道来。以前文章或有提及,可心领神会。
n 巩固现有阵地。如长城,可巩固好SUV市场加上快速投放新车,由于是两厢车,尚不受轿车目录限制。新车上市,销量第一,利润第二,为什么?因为销量比利润重要得多得多。一个公司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利润,而在于能够占有和利用多少资源。长城新车规划非常有利于冲刺市场,希望中国市场能够尽早全面接受两厢车,这对二级市场恐怕有些难度。
n 再比如比亚迪,可将F2和F3两厢尽快投放市场,至于F8和F6,估计无法对销量给予更大支持。现有产品和短期能够投放的产品,在2年内争取冲刺15-20万辆。尽快启动F2和F3下一代研发。
n 尽快启动相关改型车、多款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开发。以新产品上市源源不断,有效配合市场营销活动。要象奇瑞那样考虑生产线的柔性化问题,奇瑞这一点也很不好,投放车型越多,需要生产线越多。没有在顶级装备公司受过熏陶,不会有切身的体会。事情在规划阶段,往往已经决定了它最后的结果。人文如此,研发亦如此。
n 遇到兼并重组机会,不遗余力全面参与,联想吞并IBM电脑业务就是最好的范例。市场任何出现的机会,要充分予以重视。胜敌而益强,如果他们被竞争对手吞并,规模上就会更强,我们将来胜他们的可能性就又减少一分。海马、力帆、华晨、华普都算是优良资产。要溢价收购,行动迅速。波导投资汽车行为就是最好范例,做事不可犹豫不决。钱从哪里来?金融问题要另辟话题。总之,有机会绝不放弃。为什么?在最短时间变大再说。这是哲学问题,与经营无关。如果说我们太疯狂,要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比奇瑞和吉利更加疯狂。是不是比华晨更加疯狂。高度理性人的疯狂,才更加可怕。
n 迅速规划大规模新车开发,为3年后的大举反击打下基础。奇瑞新投车型在2-3年后发力,我们必须拿出高品质的产品坚持予以反击。如果我们有2-3个象骏捷那样的产品,可以无忧矣。没有我们强有力的反击,奇瑞没有失败可言。切记,胜负永远是相对的,相对于竞争对手!
高山流水,彼此成就!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PS:呵呵,有点佩服自己了,当年是怎么写出来的?现在我连复印粘贴都觉得有点累。能看完的人估计也挺累的,辛苦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