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润泽人生3:生命的格局与境界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人应该具有水的精神,他说:“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 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什么叫成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可见,要想成功必须要有预期,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和布局。

“预则立,不预则废”。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人生苦短,我们生存的地球历经几十亿年,可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只是不足百年的光阴。一个人立身于世,应该思考四大人生问题: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我如何到达那里?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
年,即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格局有多大,事业有多大

 

人生犹如下围棋,有的人下棋一目一目地算计,而有的人则从全局布局,格局大了,就是一块失掉了,也照样在别的地方赢回来。生命也是如此,如果你能着眼于大山,你最终就能得到整个森林;如果你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土丘,你最终辛苦劳碌最多也就是几百棵树木而已。

我们时常听到关于不少鲸鱼搁浅海滩的报道,有些新闻说是这些鲸鱼在集体自杀,并对它们自杀的原因感到困惑。鲸鱼研究专家在对鲸鱼进行跟踪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们之所以被搁置在海滩甚至暴死滩头,是因为它们追逐沙丁鱼的缘故,是这些微小的沙丁鱼群将这些庞大的鲸鱼引入到死亡的歧途。换句话说,鲸鱼是因为追逐眼前的小利而死亡的,他们经不起蝇头小利的诱惑,将自己巨大的潜能和力量耗费在没有多少意义的小事情上,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仔细想想,现实中有不少人不也像这些鲸鱼一样吗?他们聪明、智慧、有活力、有激情,可是就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由于没有目标的牵引,他们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浪费在了没有意义的横冲直撞之中。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 

器,就是器具。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所以,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既要做专才,更要做通才、全才。不能求小用,要立志求大用。

钱穆先生解释说,器,俗称器量,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第五)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是一个有用之器。”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就像宗庙里敬神的瑚琏。” 

瑚琏是古代祭祀时宗庙中盛黍稷之器,意思是既贵重,又华美。这里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专业才能,但隐含之意是还需要在仁德修炼以及人生格局上下工夫。

孔子的学生子夏深谙老师的教诲: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第十九)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雕虫小技,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陷入小技之中不能自拔会影响远大目标的实现,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相互观摩才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君子则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撑握人生之道。”

钱穆先生评论说,孔子之道大,博学多闻而一以贯之。小道窥于一隙,执于一偏,非谓其无所得,就其所见所执,亦皆有可观。但若推而远之,欲其达于广大悠久之域,则多窒泥而难通,故君子不为也。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说,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少年项羽的大格局、大气魄。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qiǎng)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第十三)

樊迟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农夫。”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啊!在上位者只要爱好礼制,老百姓没有不尊敬的;在上位者只要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只要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不实在的。如果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够“学而优则仕”,用自己的仁德与才干为国家服务,为君主效力,为百姓造福。樊迟问稼穑之事,可见樊迟的迟钝与志气狭小,所以,孔子自然不高兴。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春风呀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你把我照耀/河流呀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呀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这首名叫《小草》的歌,歌词很上口,曲调很优美,唱起来很悠扬抒情。可是,有一天,我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哼唱着这首歌,突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我体验到了这首歌流露出的一种无奈和消极的情绪,仔细地想下去,更是让自己心惊肉跳:同样的大地、同样的春风、同样的阳光、同样的雨露,为什么自己就是一棵无人知道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呢?为什么自己就不是一朵灿烂耀眼的花朵呢?为什么自己就不是一棵葱郁参天的大树呢?

20082月,俞敏洪在CCTV《赢在中国》进行了一段被广为传诵的励志演讲,他认为人不能像草一样活着,而应该橡树一样活着,他说: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成长空间,我们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像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根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现在我们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所以,正如曾子所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第八)

“有所作为的人不能不刚毅,因为他担当重任而道路遥远。”朱熹解释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程子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想有所作为的人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注意培养自己弘大的气度和心胸,磨练自己刚毅不屈的性格。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决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着晋文公的流亡故事,说他在齐国安居下来,有妻妾,有家财,便不肯再移动了。他老婆姜氏便对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于家室乡里的安逸生活,就没有资格做士了。”

所谓仁人志士值得就是要有远大理想与目标,当厉志修行以为世用,而不能专怀居室居乡之安。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注定成不了大事。有识之士的立志应当兼顾三个方面:第一,自己的德行与事业要日有所成;第二,自己的家庭要和睦美满;第三,达则兼济天下,为他人、为社会乃至为人类有所贡献。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办事勤快而言语谨慎,接近德行高尚的人以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这一章看似讲的学习,实在是讲人生的修炼之道,这其实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真实写照与经验总结。志存高远的君子,不在乎外在的饮食起居,更不追求表面的荣华富贵,他们所关心和思考的是:事情是不是做的好,言语是不是妥当,能不能获得高人的指点,有没有改正自己的过错。这种学而不厌、勤勉修德的精神恰恰使自己在人生的正途上获得超越和成功。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仅仅为了吃饭。儒学的这种崇高的人生责任感,便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孔子又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读书人有志于修行仁道,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与他谈论道了。”

“君子只计谋于道,不计谋于食。耕田也有饥饿时,学道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只忧道之不明不行,不忧贫不得食。”

人生也是一种事业,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就不能再斤斤计较个人眼前的利害得失,不能沉溺于日常衣食住行的琐事之中。要培养自己的内在定力,驱除掉浮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平心静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倾注于善行的修造,事业的提升。

 

孔子的生命气象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

“道”我们可以理解为万物运转之道、生命之道、人生之道、理想之道等,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道”,它们仅仅是人的主观愿望与思想而已,只有去践行它,光大它,提倡它,追求它,它才会显出并光大起来;所以,既不要用“道”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又不要等待着“道”来拯救自己,而应该立志弘道,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完美的人生。儒家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弘道?孔子的理想是法先王、重教化、复周礼、平天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自然是孔子效法的对象。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第八)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伟大。他的恩泽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也抒发了自己立志弘扬先王大道的情感。孔子的生命格局与气象也由此显现。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第二)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这一章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反映。第一,他认为,政治以德育教化为主,而德治以孝为先,如果人人都修德养善,民风纯正,自然就政治了;第二,孔子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一种间接而且十分重要的政治工作,也就是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无比重要性,孔子才深感使命与责任的重大,以至于殚精竭力,孜孜以求。

一个人如果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将会产生巨大的自我激励力量。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等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就是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得到安养,让朋友们相互信赖,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观察师徒三人的理想表白,可以看出三个人境界的大小。正如程子所注:“至于夫子,则如天地之化工,付与万物而己不劳焉,此圣人之所为也。”“先观二子之言,后观圣人之言,分明天地气象。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

也正是这种圣人气象,孔子在春秋乱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是被后世尊为无冕之王。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一)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过问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邀请他的呢?”子贡说:“老师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而得到,他求得的方式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肩负使命,无畏无惧

 

孔子自觉地把弘道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自觉地肩负起了上天赋予的历史使命,所以,他孜孜以求,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孔子说:“早晨知道了人生的道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对这段名言,朱熹评注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或指成为仁人的终极之路,或指拯救世人的普世良方,或指孔子“守死善道”的决心。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路过匡(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这个地方,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因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就将他们围困。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yù)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九)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代的人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灭绝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段话证明了孔子将传播仁道、教化人们走向正途当作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天命不可违”,危难不足惧,决心不能改。正是这种毅力和精神驱动着孔子历经磨难,终成大成至圣先师。

正如钱穆先生所评注的那样:“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

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的时候,他与弟子们从陈国前往蔡国,结果途中被困在陈蔡之间,断了粮食,这就是所谓的“陈蔡之厄”。从行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站都站不起不来。子路心怀不悦,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如此般走投无路的吗?”先生说:“是呀。君子走投无路的时候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但小人一旦走投无路便恣意妄为了。”

一个人能不能经受住考验,境界是高是低,平常的情况下是很难看出端倪的。只有在大顺之境和大逆之境放才能看出究竟。正如孔子所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

“军队的主帅可以夺走,但是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

“志”就是一个人的理想、志向、抱负,是一个人的坚定的人生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才形成强大的驱动力量,鼓舞着我们,感动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一往无前,赴汤蹈火,不达理想誓不罢休。如钱穆先生所言:“三军虽众,其帅可夺而取。志则在己,故虽匹夫,若坚守其志,人不能夺。自子在川上章起,至此十章,皆勉人为学,然学莫先于立志。有志则进,如逝川之不已。无志则止,如为山亏一篑。故凡学而卒为外物所夺,皆是无志。”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在周游列国,弘道济世的过程中,也曾经遭遇不少的冷嘲热讽,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一如既往。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第十四)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守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行不通还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积极为人做事的一种精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激励着炎黄子孙虽历经磨难,仍奋斗不止。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宪问第十四)

孔子在卫国,一日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经过,说:“这磬声里面有深意啊!”一会儿又说:“鄙极了,声音硁硁的,太执着了!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就像过水一样,水深的时候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的时候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荷蒉者,可能是一个弃世的隐士。深厉浅揭——两句见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沾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在楚国,孔子又遇到了狂人接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第十八)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把握。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都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的思想,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与道家遁世逃避、消极无为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如孔子所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后也。”(子罕第九)

“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孔子认为,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就要像松柏那样,傲然挺立,威严不屈,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如钱穆先生所注:

“春夏之交,众木茂盛,及至岁寒,尽归枯零。独有松柏,支持残局,重待阳和,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道之将废,虽圣贤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与时俗同流,则其绪有传,其风有继。本章只一语,而义喻无穷,至今通俗皆知,诗人运用此章义者尤广。吾中华文化之历久常新,孔子此章所昭示,其影响尤为不小。”

 

高山仰止,圣人之境

 

历尽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孔子在自我修炼、渐至圣境的同时,为华夏文明的保存与弘扬殚精竭力,矢志不渝,终成大成至圣先师。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钱穆先生说:“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孔子修中和之德,即在气貌之间,而可以窥其心地修养之所至。学者当内外交修,即从外面气貌上,亦可验自己之心德。”孔子长期潜心修养,内在的情感表现于外恰如其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颜渊感叹地说:“对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崇高;我越深入学习,越觉得不可穷尽。看起来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循循善诱,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全力,好像老师仍然高峻卓绝地矗立在我的前面,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前进的路径了。”

这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对孔子的描述。在颜渊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高山仰止,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令后人追指莫及。孔门高足颜渊尚由此感叹,我们一般人对孔子的理解与了解又该处在何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