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自由飞翔
——悼念杨君昌教授
蒋 洪
2010年7月4日午时,杨君昌教授离我们而去了。我的手机记录了医院传来噩耗时间:12点58分。对他而言,这是一种解脱。灵魂终于挣脱了肉身,告别了尘世,得以自由地飞翔。
即使在病痛缠身之时,他的灵魂也是自由的。回顾人生无怨无悔,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他热爱生活,感叹人生苦短,却天马行空般地跨越了阴阳。他嘱咐,由家属主持告别仪式,而不是遵循惯常做法,由单位来主持。他不喜欢人们在悼词中对他过于赞扬,生前就写好了《告别词》,让家属在告别仪式上宣读。肃穆的大厅里,他安详地躺在花丛中,这声音仿佛来自天际。
在生死诀别之际,他用心对我们说:“我始终坚持中国必须走市场经济道路,这是我在工作中、生活中切身感悟出来很基本的一条道理。以前政府实行的计划经济失败了,马克思的理论其实不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他对即将告别的人世依然一往情深:“一定要有良好的政府,良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人民信任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国必须要有民主制度。中国的民主制度现在还没有看到,但是已经有呼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我的下一代,一定可以看见。”
也许对一些人来说,有些看法需要商榷。但无论如何,它道出了杨君昌教授人生的切身感悟。无论感悟到的是什么,只要发自内心,开诚布公,就无比珍贵。有人习惯于用他人的思维来代替自己的思维,终身无所感悟,只能人云亦云。有人有所感悟,但却不愿说,不敢说,或者违心地说,甚至违心地做。杨君昌教授则不然,他用心灵感悟人生,并且坦坦荡荡、理直气壮地将这种感悟表达出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内心的向往。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有尊严的、随心舒展而自由飞翔的灵魂。
灵魂并非只有在即将离开肉身时才能获得自由。独立思考,不随风逐流是杨君昌教授的一贯准则。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杨君昌教授就撰写了《看不见的手》、《凯恩斯革命》等著作,向当时尚处在学术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理论发起了挑战。这一方面表现了他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留学归国学者的思想水平,同时也是他不唯上、不唯书,尊重事实,尊重人性、尊重自身感悟的必然结果。
在他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时候,组织上曾安排他到部里担任厅局级干部,他谢绝了;后又考虑他到一家颇具规模的集团当高管,他也谢绝了。不知他是如何想的,在一些人趋之若鹜的机会面前,他是那样的淡漠。最后选择了到上海财经大学当一名普通教师。
杨君昌教授留下了许多著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尹白独语》,这是他的博文集。书没有刊号,也没有出版社,是自己花钱印刷的。洋洋几十万字,从咖啡到茶道,从紫砂壶到马桶,从足球到评弹,从李时珍到周杰伦,从粉丝到走婚,无不折射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情趣的个性化体验;黑车和公车、高速公路、物业收费、国企改革、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财政赤字、经济理论,政治改革,每一个话题都突显了他对社会责任和正义的独特感悟。
《尹白独语》由上百篇文章组成,没有一篇是为了完成“科研成果”而写。他全然不在意是否算科研成果,人生感悟无需用“科研分”来考量。在“开头语”中他写到:“既然吃饱饭写博客,就要掏心掏肺敢想敢说;纵使无事干、发议论,也该真情真意不媚不俗”。这是他最好的自我写照。在作者简介的“爱好”一栏中,赫然写着两字:自由。
杨君昌教授的人生彰显着他的“爱好”。他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坚持自己内心的向往,不为虚名而委屈自己的灵魂。现在,他离我们而去了,让活着的人不由地扪心自问:我的灵魂是自由的吗?是否也能像他那样,不论生死,自由飞翔?
谨以此文深切悼念杨君昌教授。
2010年7月10日
蒋洪老师悼念杨君昌教授文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