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财政支出既需调结构更需控规模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更是惊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全国财政支出33811.36亿元,同比增长17%。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迅猛,但财政支出的胃口似乎仍难以满足。27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随着2009年同期财政收入基数的逐步抬高,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而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全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较突出。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确实有许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但财政支出的结构亟待改善。谢旭人部长在谈到下半年的财政工作时指出,要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过,这些问题执行起来可并不容易。比如教育经费的问题,虽然国家没少强调,但一直增长缓慢。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政府往往更愿意选择走“捷径”,大兴土木地搞基建。这种情况在2009年达到了极致,当年中国的投资占GDP比例达到67%。不错,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有完善的空间,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兴修道路确实有益于未来的经济增长。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有不少是诸如广场和办公大楼这样的项目。这些耗费不菲的项目既不具备可持续性,其未来收益也难以保证。
实际上,这种“乱花钱”的现象由来已久。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天安门”、“天坛”、“华表”等建筑总共花费7000余万元。郑州市惠济区违规建设的办公大楼,竟花费了7亿元。大楼内豪华更不待言,摆设精致的彩瓷瓶、琉璃灯,配置彩电、音响,大楼内有游泳池、网球场,甚至还设有“假日酒店”,令人叹为观止。至于公款吃喝和公车消费,2005年一年的规模便达6000亿元,近两年的情况则无迹可寻。再加上同样不菲的公款出国和公费旅游,财政收入就是再多恐怕也得叫穷。
既然财政支出结构一时不易改变,财政支出的规模是不是可以先控制一下呢?如果财政支出的压力减轻,增加财政收入的步伐是不是也可以缓一缓?有人可能会担忧控制支出将影响到经济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本来就不应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而且从长期看,其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也十分可疑。这一点,回顾欧美的经济发展历史便可看出。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奉行“大政府小社会”。由于超负荷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国有化的管理不善,英国的工业竞争精神衰退,经济缺乏活力。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过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大量出售给个人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国营领域等办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并降低所得税。结果,英国经济走向复苏,到1988年时,英国的人均实际产量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法国。
另一方面,控制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控制了政府支出,意味着政府可通过诸如减税这样的方式将财富更多的留给企业和个人。如果企业随之增加投资,个人随之扩大消费的话,何愁经济放缓、内需不振?而且,私人做投资决策时,会更为审慎,毕竟“花别人的钱总是比花自己的钱容易得多”,因而投资的效率更有保证。当然,私人部门在财富增加的情况下扩大支出的程度是难以预测的,但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政府支出减少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此能走上一种健康和持续的内生增长之路。这种调整,或许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阵痛,但对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却是善莫大焉。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如果财政支出的规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倒逼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这会进一步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在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国内面临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中国不妨从控制政府支出开始,探索一条新的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