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的遗憾


  “和古代帝王将相只是把军事行为当成实现政治野心而不计方式的工具的性质相同,现在的社会环境与企业竞争主要是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二者在方式的选择上都具有明显的‘诡道’倾向。由于在实际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经常会发生系统的长期战略规划无法应对短期竞争的案例,那么,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般管理者自然就都是急功近利与看似浮躁的,事事往利润上靠,时时讲究控制成本。然而,这却是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有效表现。尽管不一定符合长期利益,但确保生存与积存实力——此二者显然比规范管理以及各种道德理念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德鲁克的遗憾
       ——两难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管理与思想
                   文/陈达夫
  很早前就听说德鲁克,那还是刚刚大学毕业那年,公共管理课老教授某次激情四溢地吹水,说尼克松当时对以“管理学家”自居的咨询师德鲁克评价政府功能的言论颇为不满,不过尼克松政府并没有监禁这位先生,而是保持了当年的危机总统面对“趴粪者”的高姿态,当作为对政治家及相关官员的鞭策,用以优化行政职能。教授谈及此,大为感慨,连说:“东西方的差别真是举不胜举,我辈只能守在这牢笼似的教室里对着一众青涩后生发几言民主的嗥叫……”此时,偏有一浙江女生不识时务地站起来曰:“教授,我们现在不是很民主吗?我们昨晚在辩论会上就有机会来讨论男女平等问题了。”教授面对美女学生类似挑战的质疑,顿时语塞,一时间脸红耳赤,不知如何回答,苦苦思索数秒甚难回马杀去,无奈中喃喃自语出几个字:“是啊,民主是需要辩论的,这很有历史渊源的……是啊,是啊……可是,如果它不是个问题,我们又何必讨论呢?”当场,响起热烈掌声,教授颇为惊愕,良久而笑得灿烂……
  很久前的事情,说起来就在眼前,而时局无变迁,世界经济却有了许多的变化。在刚刚过去的短短十年间,在企业管理理论及咨询领域,波特先生来了,爱迪斯先生来了,而德鲁克先生据GE、IBM等企业的赫赫名声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纵横官产学三界的大师。这里呢,从系统性与影响力的角度出发,我要谈论的是德鲁克先生。
  如今斯人远去,却难掩当年的精英经济学界对他始终隐讳的态度。在德鲁克先生去世后,英国主流学术界不知道如何准确地报道他生前职业的名称,并没有人愿意使用“管理学家”这个名称。因为经济学界总以贵族自居而排斥管理学,以为它仅仅只是经济学的赘生物,可见传统经济学似乎同这位老人毫不搭界。德鲁克至死也无法获得经济学人的殊荣——诺贝尔奖,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他的著作里,一般只是通过文字来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社会与企业,很少或几乎不使用数学模型,甚至有时只是通过一些普遍的真理和故事,从而启发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思考并实现对管理绩效的提升。
  不过,这并不影响德鲁克管理学的声名远播,他的文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入各国畅销书籍排行榜。客观地说,现在看来,也正是德鲁克彻底将管理学从经济学梦幻式的贵族泡沫与数学游戏中独立出来,才有了后来趋之若鹜的年轻学子和在岗企业学习者,对一代又一代的MBA产生巨大的影响。
  也有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为何德鲁克从来没有企业从业经验,但能够写出指导现实企业运营的管理思想及方法呢?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管理学本身是对企业管理实践进行抽象与思考的结果,而不可能是先理论后实践的简单说教。通常我们都知道,管理思想与技术和一般意义上抽象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它来源于实际,也需应用于实际。
  现在看来,这种担忧尽管是正确的,但是对德鲁克先生这样始终处于企业管理咨询一线的学者来说,优秀之处往往就不在于他曾经在哪家企业担任过高管,也不在于他究竟做过什么,而在于他是不是确实站在了更高的层次和更广泛的层面来观察与研究过去与现实的企业,并确实能独立得出有价值的见解以及可供执行的方案。
  尽管德鲁克先生和我们这些饮食男女一样,也是生活在一个崇尚财富和享乐的商业社会,但不同的是,他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寻常的企业价值观,以至于他前期不仅把著述看成了一种与咨询活动相匹配的传播行为,而且他后期更把对现实企业管理的不满化成一种美好的理想,以惊人耐心执着地写出了洋洋数百万言,盼望那些执财富牛耳的管理者们有耐心屈尊地读读他的这些文字,从而和他一起共同感受与应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危机,了解他对建立新经济社会的期望与见解。因此,他按照不同经济时期的特征和企业性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指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必须注意的问题,从而写出了一本又一本著作。
  应该说,对于一名真正杰出的管理者来说,他所追求的,是他的思想和他的行为都应该是一致的与一体的。但最终只能选择思考与写作,对于德鲁克这类管理学大师来说,则往往是因为缺乏实际平台以及逐步习惯于中间观察这种中立且无多大风险的咨询生活使然。这同理想成为军事家的人最终不得不成为军事学家是一样的,这既是面对理想的执著,也是对于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岁月对人的生活态度的无情风蚀。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管理咨询师职业化与独立化,无需再从属于单个的企业利益与老板意志。这也是可资我们这些真正努力的企业思考者与行动者参考的。
  诚如一位朋友所说:“因为孤独、无奈和压抑,他才写了这么多……”从拔高思想境界的角度来看,思考德鲁克及其孜孜以求的文字,也许正因为大师就是大师,无论是作为理想,还是使命感,虽然他并非职业经理人,更不是老板,但身为管理咨询师的他始终密切关注企业界的发展与变化,深入思考经济社会的未来。尽管后来的主流企业界基本上对他爱理不理,但他还是饱含热忱地致力思考与著述,积极地建言献策几近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当然,他也写作了《旁观者》,是可以作为一位落寞的管理学大师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逆耳忠言的。
  再从企业管理展开至社会管理而言,大师纵然不是圣人,那么圣人又能如何呢?
  换一种方式传说国人灵魂里的影子孔圣人。按照今天的话讲,在他曾经还是一介孔丘的时候,没有真正放手治理过鲁国,倒是以所谓的“堕三都”治理模式得罪贵族阶层,被彻底排除在精英既得利益者队伍之外。他失业之后,更是东奔西走“茫茫然如丧家之犬”,常仰天长叹,一生都未曾知遇他所追寻的伟大老板。今天我们对于孔子失意之后的种种传说,不好一概而论,一些野史或文章记载也未必可信。这里且据《庄子》记录。话说当年孔子历经找工作(我以为,更主要的目的是在寻找伟大老板之余而通识当时社会并为形成理论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之苦,心事沉重,多次期望拜见道家始祖,期望获得精神上的嘉奖与勉励。可老子是有道之人,不食人间烟火,懒得搭理这位为“名利”而蝇营狗苟的尘世间自以为是的俗人。后偶尔得遇,孔子见老子闭目无声形容枯槁,遂非常自信地大谈理想及理论,孰料却获得好虚名喜妄行的批评……,大意是说孔子只知“从心所欲”却做不到“不逾矩”。向来心志执著甚至“三个月不知肉味”的孔子听后沉默了一段时间遂开悟,从此安心做回了自己——世俗的“不合时宜”的导师,修成《春秋》,同时荐举七十二贤人,并开教育产业化之先河。
  现在,您觉得老子、德鲁克,还是孔子,哪一位才是管理者呢?
  如果按照道家核心“道法自然”的说法,老子当然是后人公认的“道”管理模式的首创者。按史书的记录,他一心向往上古时期“小国寡民”式淳朴的社会环境,得不到又终于厌世了就决意做个隐者。而后人以为他属于道,是溢美有嘉的得道神仙。这其实却与世俗的功利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他的弟子及徒子徒孙们也好借机开办道观,一方面养三五成群分出齿列的道士来传播,另一方面方便收取钱银,实现买卖“道”理的目的。参照一般认为,世俗的大师是指在某一个领域知识渊博,有系统的现实言行,且确实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于是,这个领域也就出现了世俗的大师。依此而言,属于管理学家的德鲁克先生大致是只能称其为“世俗的大师”。
  而孔子之所以能荣登“圣人”地位?站在弘扬思想的角度,当然首先是同其思想有关的,其次才和他代表了一个思想群体的利益有关,再次则同社会发展的时势有关。不过,我这里想说的是,孔子的功成名就其实和老子也是毫无两样的。对孔子的成名来说,不仅仅是明师出高徒,更主要是因为高徒出名师。之后,经过历代儒教弟子的努力,当孔丘变成孔圣人,他曾经思考的主张,那些曾经轻贱他的贵族的后裔或后来占山为王的九五至尊,开始运用他的等级管理模式,结构化地维护社会秩序,延续华夏民族到今天。
  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老子、德鲁克以及孔子都不是管理者,他们只是管理者的老师。不仅是合格的老师,而且确实是杰出的导师。若强说差别,那也仅仅只是他们分别于“道”或个人境界上的差距了。但是,有一点或许我们应该承认:他们未必对现实的学生很满意,或者说他们的内心其实是不愿意总是当老师的,也有蠢蠢欲动想亲自操盘而不得的矛盾心态。比如,德鲁克就对可以称之为他的学生的GE的CEO韦尔奇就有许多看法。
  不过,前面的文字并非本文想要表达的主要遗憾,而只是一种铺垫。
  尽管在过去的一些年,德鲁克先生的书籍以“管理学奠基之作”迅即成为商界的畅销书,出版机构愿意一版再版,更有国内知名企业家的诸多美言,譬如有一本汉化版的封面上就赫然写着“如果只读一本管理书籍,就读《管理的实践》”。无论怎么说,各个企业管理者纷纷购进全套德鲁克著作,置于书柜当作展示品,不仅为了增长知识,也成为一种时尚。而这些表现,却引起了本文所思考的“遗憾”之说。
  对于德鲁克的遗憾,首先,作为读者的您能准确地告诉我:“即使你认真看完了德鲁克先生所有的管理书籍,你就能管理好现实的企业吗?”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回答我。这是一种可惜。而其次,德鲁克的经典文字与句子,是否真的就是管理领域的《三字经》,能成为企业老板及管理者们耳熟能详的基本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呢?这则是另一种可惜。我想,此二种可惜尚无需过多批评。而其三,更多的人或许仅仅只把德鲁克的著作当成一种炫耀的书柜藏品,至于如何进行现实的管理,以及是否改进与提升管理水平,或者只能认为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欺骗与自我欺骗,这才是对大师及其思想的最大不敬,对企业管理进步的最大漠视。
  尽管因为不一定具有特定的针对性,依靠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学家和思想家们的理论未必就能直接治理好社会或企业,但却能打好管理基本功,并能时刻对管理者如何使用合适的管理行为以解决具体问题起到帮助与指导的有益作用。不过,在此也需要指出,一些企业咨询师对经典理论及重要思想多喜欢断章取义以至人云亦云,许多企业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这“双手互搏术”忽悠了好几个月,白白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等资源,结果却是首尾难以兼顾;也有一些游离其间的相关学人及媒体,不仅过于轻浮地评价企业与经济事件,甚至于仅仅为图个人目的就来搬弄是非,有一些企业偶尔也会因此沉沦而惨遭淘汰。这已经完全悖逆了学术思想的真正目的。
  然而,和古代帝王将相只是把军事行为当成实现政治野心而不计方式的工具的性质相同,现在的社会环境与企业竞争主要是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二者在方式的选择上都具有明显的“诡道”倾向。由于在实际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经常会发生系统的长期战略规划无法应对短期竞争的案例,那么,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般管理者自然就都是急功近利与看似浮躁的,事事往利润上靠,时时讲究控制成本。然而,这却是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有效表现。尽管不一定符合长期利益,但确保生存与积存实力——此二者显然比规范管理以及各种道德理念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或许德鲁克及相关人士的遗憾,以及社会与企业之所以又确实需要他们的思考与写作的共同原因,都在于此。因为他们的遗憾,实际上也是绝大多数人们今后期望用于改变现实并始终愿意追求未来进步的共同的内心愿景。这当然也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反思德鲁克的遗憾,站在更广泛的角度,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该关进雷锋塔的不是一个白素贞,而是一种不规范的体制与社会环境。因为竞争环境不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也不会改善;社会制度环境不进步,居民基本素质也不会进步。对于不适应现实的任何理想言行来说,无论是否属于系统化的理论以及这些思想是否深刻,也无论它们具有多么明确的适用性与针对性,甚至无论作者是谁,这里所说的遗憾结果自然都是相同的。
  因此,直到今天,德鲁克先生虽已仙游,但余音袅袅之下的遗憾,还会持续,不知到何时……

  
                                 2010年7月28日(修改本人2006年《今天谈领导力》的前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