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经济


如今,经济学帝国主义大行其道,众所周知的“显学”,使得以“经济学”为词赘,前面冠之以形形色色的主题词汇,造就了所谓的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经济学门派。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歧视经济学、短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边际经济学……这些经济学方法理念不同,角度立场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致力于研究稀缺性资源如何配置以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它会顺带解释真实世界里的现象种种,包括人的行为、心理和动机。所以,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或许可以从根本上,从生活的本质上来解说何谓经济学,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的经济学,毕竟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活生生的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利益。

为什么经济学前面要强调是在生活中的呢?其实我们稍动脑筋就可以知道,作者其实是在暗示你这是本经济学的入门书。不过,它不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平铺直叙,也不会像萨缪尔森《经济学》精致高深,它走的是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畅销书路线,或者说,授业解惑之余还能解闷是它的特色。“生活中”没有形同虚设、没有虚张声势,更没有想象中的作为显学的经济学的霸气十足,而是引领着我们深入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当中,试图还原事件底下的规律,现实背后的真相。他似乎着力于指出,在经济学的显微镜下,日常生活不过是谈判中的复杂博弈,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

《生活中的经济学》初版于1998年,是一本广受赞誉的经济学普及读本。作者茅于轼教授曾说:我从事研究有一个信条,即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在此信条支持下,教授将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对美国市场的考察写成了家常式的经济随笔,在日常琐事的述说及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阐发中,透出个人的见识,给人以启示。

《生活中的经济学》共有三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体制,由此衍生的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重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虽然微观、宏观、稀缺性、边际效用这些专业名词让门外汉心怯了几分,但只要你翻开此书,就会发现教授阐发的经济学并没有时下流行的专业面孔。工作繁忙的读者,只需片刻闲暇,就可以读上一两篇,有时间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获,使你的知识人生更臻完满。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中,教授的笔触及到搬家、超级市场、旅游环境、能源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的方面。如在“赌博在美国”中,写道:“用通俗的方法解释,赢钱时大手大脚把钱花掉,输钱时省吃俭用才能还债,说明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所以尽管输赢的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迥异于我们平常以“道德之眼”看赌博之风;考察美国市场,意在中国,他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写道:“所有的富国却毫无例外地有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办事的高效率。所以我们寻求富裕之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提高效率,消灭浪费上。”他提到“笔者曾乘飞机到达过许多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旅客取行李等待的时间越短。可见人们守时的习惯无形中和经济发达及人民富裕有关。”“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中,教授触及到银行、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等美国社会的宏观方面。使我们明白了美国经济如何运转、如何对付衰退,明白了美国社会高度分工之妙;明白了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如何由于美元的国际财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大占便宜、“乐而
忘忧”、忙着赚钱、享受,毫无巨债压身之感。


   
在我看来,最令读者随读而感,联系中国现状的是第三篇经济体制。在“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中,他写道:“一个人的劳动报酬不但取决于他本人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他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而论道:“报酬还取决于环境”。阅读完“所有权漫议”后,你就会明白中国企业的许多问题症结所在就是所有权不清。我们长久以来口诛笔伐的“金钱万能说”,在你读完“‘金钱万能说’的经济学意义”后就会另眼相看了:“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

先生的这本书如同书名所示,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一般,运用经挤学的原理和工具剖析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分析往往从美国的生活背景人手,再加上自己对国内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给予读者举一反三的启迪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说“喜欢搬家的美国人”、“赌博在美国”、“垃圾中的边际效用”、“美国的进口货”和“美国人如何存钱”等文章读来饶有趣味,同时在轻松的阅读中使读者获得一点经济学的入门知识,比如当我们再读到“再谈交易费用”这篇文章,就可以跟随先生的思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引发出对现行制度弊端和政策之不合理性的探询。

当然,这也是先生此书之所以可以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经济学读物加以明显区别的地方,即把经济学还原于生活的本质。正如先生所说:“不论多么深奥的道理,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