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经济学帝国主义大行其道,众所周知的“显学”,使得以“经济学”为词赘,前面冠之以形形色色的主题词汇,造就了所谓的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经济学门派。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歧视经济学、短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边际经济学……这些经济学方法理念不同,角度立场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致力于研究稀缺性资源如何配置以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它会顺带解释真实世界里的现象种种,包括人的行为、心理和动机。所以,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或许可以从根本上,从生活的本质上来解说何谓经济学,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的经济学,毕竟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活生生的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利益。
为什么经济学前面要强调是在生活中的呢?其实我们稍动脑筋就可以知道,作者其实是在暗示你这是本经济学的入门书。不过,它不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平铺直叙,也不会像萨缪尔森《经济学》精致高深,它走的是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畅销书路线,或者说,授业解惑之余还能解闷是它的特色。“生活中”没有形同虚设、没有虚张声势,更没有想象中的作为显学的经济学的霸气十足,而是引领着我们深入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当中,试图还原事件底下的规律,现实背后的真相。他似乎着力于指出,在经济学的显微镜下,日常生活不过是谈判中的复杂博弈,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
《生活中的经济学》初版于1998年,是一本广受赞誉的经济学普及读本。作者
《生活中的经济学》共有三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体制,由此衍生的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重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虽然微观、宏观、稀缺性、边际效用这些专业名词让门外汉心怯了几分,但只要你翻开此书,就会发现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中,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中,
忘忧”、忙着赚钱、享受,毫无巨债压身之感。
在我看来,最令读者随读而感,联系中国现状的是第三篇经济体制。在“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中,他写道:“一个人的劳动报酬不但取决于他本人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他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而论道:“报酬还取决于环境”。阅读完“所有权漫议”后,你就会明白中国企业的许多问题症结所在就是所有权不清。我们长久以来口诛笔伐的“金钱万能说”,在你读完“‘金钱万能说’的经济学意义”后就会另眼相看了:“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
当然,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