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汇率变动的贸易条件效应
在传统上,贸易条件一般主要分为三类:价格贸易条件、因素贸易条件和收人贸易条件。但在这三类中,价格贸易条件最为常用。在这里我们也主要讨论价格贸易条件问题。
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的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好坏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贸易条件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间的比率, 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 亦即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PX
N =
PM
PX表示出口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价格指数,N表示贸易条件
当N上升时(dN>0),意味着PX/PM 上升,这时,出口一定的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外国商品,这种情况称为贸易条件改善或贸易条件上升;同理,当N下降时(dN<0),意味着PX/PM 下降,这时,意味着出口更多的本国资源来换取与以前相同的外国资源。这种情况称为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贸易条件的下降。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每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和政策都在起的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国货币贬值一段时间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就会逐步改善。但是,由于货币贬值会造成一国进出口商品本币价格的同时上升和外币价格的同时下降,因而货币贬值是改善还是恶化了一国的贸易条件,还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有关。
我们以一国贬值为例,来探讨当汇率贬值时对这个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分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传统上,在汇率发生变动的短期上,人们通常运用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弹性分析法分析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上讲到: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贸易条件不变为假设前提的。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一国采取汇率贬值政策固然可以增加出口,抑制进口,但这并不就等同于可以改善这个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因为贸易收支状况是与出口价值而不是与出口数量相联系。只有进口减少值大于出口减少值,即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条件才能改善。之所以在这里用到弹性的概念,是因为货币贬值同时改变了这个国家以本币或外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决定贸易条件改善与否取决于出口商品本币(外币)上升(下降)的幅度是大于还是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下降)的幅度。一国货币贬值,该国出口商品可以保持本币价格不变,当然也可以上升。而进口商品由于货币贬值导致本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国外出口商为了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使得本国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有可能下降。
在此基础之上,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 (J.Robinson)通过分析进出口商品供求弹性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 当Sm,SX > DX,Dm时,货币贬值将导致本国贸易条件恶化;
(2) 当Sm,SX = DX,Dm时,货币贬值对本国贸易条件无影响;
(3) 当Sm,SX < DX,Dm时,货币贬值将使本国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其中Sm,SX分别为出口和进口的供应弹性,而DX,Dm则分别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由此可见,当汇率变化时, 贸易条件会以汇率变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 这个比例除了与原来的贸易条件和汇率有关外, 还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具体分析就是要看贸易条件与汇率的变动符号取决于这个国家的Sm,SX与 DX,Dm的大小。
综上所述,这些弹性分析法是建立在外汇市场稳定及其它条件不变前提下,是一种比较静态模型的分析方法。简单的来理解,贸易条件的改善就是除了上述弹性变化理解外,一般情况指的是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反之则为恶化。用传统经济学来理解就是这个国家单位出口商品能否比原来换得更多的进口商品,若能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否则贸易条件恶化。
但是王国中在《刍议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存在缺陷。汇率贬值现在成为许多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出口、改善贸易条件的一种手段。虽然这些国家贸易条件提高了,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一国贸易状况得以好转。同理,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一国贸易条件,但也不能因此得出一国贸易状况恶化的结论。其原因在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许多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有影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凭单一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净福利影响的结果。
那么长期来看,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在假设汇率变动而外部世界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变动的影响在短期首先通过价格效应作用于商品贸易条件,其前提必须满足一定的弹性条件。而长期来看,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将发生作用,贸易收入条件将依赖于商品贸易条件及出口量指数而发生变化。此外,汇率变动还将因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生产投入及要素成本的变化而对进出口量及商品结构产生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率同样发生变化,进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即使贸易条件下降,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也可能上升。因此整体贸易状况与福利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
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短期内存在的缺陷值得我们借鉴,长期内的分析趋向于复杂化。结合本文分析的主要论点和角度,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在一个国家汇率变动后是否可以影响到这个国家贸易条件,因此,我们将在下文中将贸易国家具体分为贸易大国和贸易小国两种情况来讨论。
2. 贸易大小国汇率变动对其本身贸易条件的影响
由上一节我们知道,当一国汇率发生变化时, 贸易条件会以这个国家汇率变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 这个比例除了与原来的贸易条件和汇率有关外, 还与这个国家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
罗忠洲(2005)的一篇文章《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中,以日本和美国为例用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现在我们借鉴其方法来分析一个国家是贸易大国或者贸易小国时汇率的变动的贸易条件效应。
dr DXDm - SXSm
= (Pxd/PmdR )
dR (SX - DX)(Sm - Dm)
在上式中,λ表示一国净贸易条件,R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dr/dR为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变动的关系,Pxd和Pmd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和进口价格。Sx和Dx为出口的供给和需求弹性。Sm和Dm为进口的供给和需求弹性。Sm总是大于零的,因为,当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时,进口商品供给量也下降,是同方向变化;Dm总是小于零的,因为,当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下降时,进口商品需求量上升,是反方向变化。同理Sx总是大于零的,Dx总是小于零的,所以(Sx-Dx)(Sm-Dm)大于零。
当DxDm>Sx Sm时,dλ/dR>0,这意味着,如果本币贬值(dR>0),dλ>0,贸易条件改善;如果本币升值(dR<0),dλ<0,贸易条件恶化,即货币贬(升)值可使出口的收入增加(减少),进口的支出减少(增加),贸易收支逆差(顺差)减少;
当DxDm =Sx Sm时,dλ/dR=0,这意味着无论汇率怎样变化,对贸易条件都不产生影响,贸易收支差额不变;
当DxDm<Sx Sm时,dλ/dR<0,这意味着,如果本币贬值(dR>0),dλ<0,贸易条件恶化;如果本币升值(dR<0),dλ>0,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差额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我们结合马歇尔-勒纳条件、罗宾逊夫人的论证以及罗忠洲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上述所说的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而且局限性较多,必需建立在外汇市场的稳定上以及在实际中许多其他因素如居民实际收入、非贸易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等不变的基础之上。那么,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些条件或者论证的结论对于不同的贸易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当今国际贸易市场,可以分为贸易大国和贸易小国。我们还是以货币贬值为例,那么,货币贬值对不同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看,货币贬值对贸易小国条件影响较小,可以说几乎忽略不计。贸易小国的货币贬值不足以引起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剧烈变动,贸易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对商品的价格变动具有较低的弹性,其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所占得份额比较小,因而本国的贸易条件基本上不受货币贬值影响。当小国货币贬值时,国内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小国的商品的出口,小国于是加大国内商品的出口数量,但是由于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份额较小,不足以引起国际市场商品的供求变化。也就是说小国在国际市场的商品供给弹性 Sx是较小的数值,同时,其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较小,其出口的需求弹性Dx也是一个较小的数值。相反,贸易小国对于国际市场的进口的价格升高,鉴于贸易小国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和需求,其进口的需求弹性Dm提高,进口的供给弹性Sm也随之提高。总体来看,其进口商品的总价值大幅度升高,基本抵消了其货币贬值给出口带来的利益。也就是可以忽略微小误差,DxDm =Sx Sm,dλ/dR=0,意味着无论汇率怎样变化,对贸易条件都不产生影响,贸易收支差额不变。同时,贸易小国实行货币贬值,其进口品和出口品的国内价格会按照贬值的幅度同比例地增加,因而贸易条件不会变化。
相反,货币贬值对于贸易大国的贸易条件却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贸易大国来说,如果货币贬值后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不会改变,则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口需求下降,Dm值下降成为一个较小的值。由于是贸易大国的缘故,可以波及到国际市场商品的价格,于是国际市场供给曲线左移,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国际市场的供给下降, Sm下降也成为一个较小的值。又由于本国货币贬值,促进了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本国商品出口增加,PX > PM ,本国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这时需求可以视为具有完全弹性,该国为支付单位进口商品而需要出口的商品数量下降;也就是说外部需求具有完全弹性,Dx的值较大。在这一时期Dx > Sx,大于本国出口的供给弹性Sx。因为在一阶段货币的贬值 Sm、Dm值都较小,但大于零。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出DxDm>Sx Sm,dλ/dR>0,该国贸易条件随着货币的贬值而改善。
但如果贸易大国有无限大的出口供给弹性,也就是这个国家的Sx较大,而外部需求弹性却很低,即Dx在此种情况下较小,Sx > Dx,而因为货币的贬值 Sm、Dm值都较小,但大于零这一条件不变。那么,货币贬值后为支付单位进口商品就需要比以前付出更多,从而使贸易条件恶化。也就是DxDm<Sx Sm,dλ/dR<0,该国贸易条件随着货币的贬值而恶化。
所以,具体来看,当一国汇率发生变化时, 贸易条件将以汇率变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 这个比例与原来的贸易条件、汇率以及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贸易条件与汇率的变动符号取决于Sm,SX与 DX,Dm的大小。这就是与上节罗宾逊夫人 (J.Robinson)所提出的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的大小来决定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是否是改善或恶化。
现在我们以一个贸易大国(比如说:加拿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两种产品为对象的分析模型。模型的供给方(加拿大)可以用世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需求方(加拿大)用世界的无差异曲线来加以表示。在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的地方(E),两种产品的供需平衡,两条曲线的共同的斜率(t)相当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加拿大的贸易条件)。现在由于加拿大的汇率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加国开始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大了这种产品的供给量。于是我们可以用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形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侧移动来加以表示,在新的均衡点上,与以往相比,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共同的斜率变大了(即切线变陡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也就是加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相反,如果当分析的对象不是加拿大这样的大国,而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时,汇率贬值对世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及需要的影响非常小,相对价格的变化(贸易条件的变化)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一国汇率变动发生时,如果这个国家是贸易大国,在世界贸易当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影响其贸易条件;如果这个国家是贸易小国,那么汇率变动对这个国家的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