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晾我的几本书


昔日暑热难捱时,阔人们争相到庐山去避暑。其实今天的城市里空调早已普及,家里、办公室无处不是“美庐”,又何须离家远涉?

呆在有空调的屋子里,闲来无事,忽然想到,何不把自己写过的几本书拿出来检阅一番?可是找来找去,只拣出可怜的六七本。翻看之下,早年伏案疾书、后来对屏击键的那些日日夜夜,又浮现于眼前……

“敝帚自珍”的,其实还是最早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一套 “文学五千年”,共三本,即:《中华文学五千年》(1992)、《世界文学五千年》(1993)和《中华文学五千年(近现代部分)》(1996)。三本书加起来将近一百万字。前两本写作时还没学会使用电脑,七十五万字,三易其稿,都是伏案手写,其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其实这是一套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中外文学史。聊以自夸的是它的形式:采用爷孙聊天的模式,利用两个暑假和一个寒假的夜晚闲暇,由爷爷给孙儿沛沛讲文学故事。每天一段,用的却是聊天的口吻。为了让中学生能读进去,自己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例如每写一段,都要朗读、录音,自己来听。有时选几段,找个中学生来听。他若听得懂,而且感兴趣,这一段就算“过了”。

书稿写成后,有幸求得启功先生的墨宝题署,并受到张中行先生的推荐,又有中国青年社编审岳凤翔兄大力支持,终于得以出版。其中《中华(古代)》印数最多,前后近六万册。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95),还被收入“希望书库”。02年又出了插图本。台湾洪叶出版公司还出了繁体字本。《世界》也在台湾出了繁体字本。

书的反响还是不错的。同事中有位老先生一次对我说:真奇怪,我那孩子有了文学上的问题不来问我,也不看我那些参考书,非要到你那本书里去翻答案。我知道,老先生这是拐着弯儿鼓励我呢。我老伴有个同事的儿子是一所名校的理科高材生,据说读了此书,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非闹着改学文科不可。那孩子后来学的是广告传媒,听说毕业后挺有出息。


    台湾地区的反响也不错,一些中学把此书列为课外必读书。台湾书评家还撰文推荐,中间一段说道:“讲求效率的现代,往往编书的人只考虑到怎样最快最有效传达信息给阅听众,但是较少人是回归消费者取向,也就去思考究竟怎样的内容会较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侯会在编纂此书时运用的策略便是成功地引起读者兴趣,有不少高中老师表示:以往较不喜欢念文科的自然组学生,在接触这本《文学之旅——中华文学五千年》后,对文学大为改观,即便不是非常有兴趣,但是至少是转变成不讨厌的地步。”(《小莫的青春笔记本:文学之旅——中华文学五千年》)

不过无论如何,这套书只能算是普及读物。若论“学术著作”,能有点分量的要属《水浒源流新证》了(华文出版社,2002)。多年来,我研究的重点是古代白话小说,对《水浒传》更感兴趣,尤其侧重《水浒》成书的研究。此书则是近二十年《水浒》成书研究的一个总结。

另一部有点学术含量的是去年在学苑出版社出的自选论文集《水浒西游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里面收了五十几篇论文,多数是有关《水浒传》和《西游记》的,也有涉及《红楼梦》《儒林外史》《南游记》“三言”等书的。文章虽不算多,见解也不见得高明,但绝对没有一句抄袭,倒是可以保证。

再有一本《食货金瓶梅——从吃饭穿衣看晚明人性》(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是一本介乎于学术与闲侃之间的小书,不过角度还算新颖,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解读《金瓶梅》,书中推断明末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200元钱(不过现在物价涨了,这个数字也该调整了),还谈到明后期的衣食住行等价格。——书中谈晚明房价的一段,曾被博客大腕刘继兴先生抄入他的博文《从金瓶梅看明代的房价》(2010.1.2),可惜他忘了写明出处,弄得跟抄袭似的。



     此外还有几个小册子,像
《万历野获编选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元曲诵读》(语文出版社,2000),《中国神话故事精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百科出版社,2003)等,就不一一点数了。以上都属于独立撰写。此外与人合作撰写的尚有一些(有专著也有教材),整理校注的也有一些,不在这里浪费篇幅。

最近有一本《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要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也是从经济及物质生活角度来解读名著。书的原名拟为《物欲红楼》,意欲与《食货金瓶梅》并列,后来跟编辑讨论的结果,终于接受了现在这个书名,想想,倒也一目了然。


     多半辈子的心血,检阅下来成果寥寥,实感惭愧。——前些时有个香港作家为庆祝自己第一百本书问世写了篇博文,令我辈仰视到帽子落地。然而“人的能力有大小”,检讨起来,半生中自己还是尽了力了。思及此,也便心安理得,把眼前的一堆书又重新收回书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