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欢乐也同愁》


 

近来在看《也同欢乐也同愁》---- 陈寅恪女儿们写的家庭回忆录,。

 

陈寅恪是真正的国学大师,这本回忆录,也相应地采用繁体版本。陈寅恪的著述,什么源流考之类,我大多读不懂;读得懂的,《柳如是别传》,篇幅又太大,没时间读。我只能读和他有关的书,《最后二十年》,《陈寅恪和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吴宓日记等等。

 

这本由女儿们写的回忆录,更为细腻丰富,让我了解到20世纪初文化世家的种种侧面,还又一次满足了我搜集文人八卦的癖好。

 

“一管书生无用笔”。好象是陈寅恪哪首诗句。国运骞促之时,文人一样锥心泣血。从陈寅恪给女儿起名可以看出端倪。名字里没有书香门第的雅致,大女儿叫陈流求,台湾古名为流求;二女儿叫陈小彭,澎湖列岛之意。当时日军侵华,陈家几代人忧心如焚。

 

陈寅恪的爷爷陈宝箴,湖南巡抚,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陈宝箴因支持维新被革职,永不录用。陈寅恪的父亲,诗人陈三立,即散原老人,在日军侵华那一年,85岁高龄,依然读报关心时局,后含恨离世。

 

日本问题是这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痛。陈寅恪的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菘的孙女。甲午海战之后,清廷割让台湾,唐景菘引兵抵抗日军进城,兵败而退。我记得胡适的父亲是唐景菘的部下,也曾抗击日军。

 

书里有些细节也挺有趣。说陈寅恪从德国回家省亲,带着个洋娃娃般的三岁小男孩,还没结婚的陈寅恪,被这上窜下跳的娃娃弄得精疲力竭。这是陈寅恪表哥俞大维(后为国民党国防部长)的儿子,陈寅恪带回来让自己待字闺中的妹妹陈新午来抚养。后来陈新午干脆嫁给俞大维,亲上加亲。

 

书里的叙述戛然而止。后辈为长者讳。这个男孩,是俞大维与一德国姑娘的暗结珠胎。后来,这个俞扬和,风流倜傥的灰蓝眼睛男人,与小他二十多岁的蒋经国女儿蒋孝章结婚,弄得蒋府大为光火。蒋孝章的三个哥哥蒋孝勇等,至死不接纳这个“老”舅子。

 

前些天,是陈寅恪诞辰120年纪念,易中天有一句话讲得好,陈寅恪不应成为大众化的人物。另外,对陈寅恪的书可以不懂,但一定要了解他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50年代初,请陈寅恪出任历史所所长,陈寅恪淡然说,如果能不拘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去赴任,何等文人风骨!

 

现在,高校的人文社科专业介绍,劈头就是一句,“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似乎天经地义。回想陈寅恪一个甲子以前的话,联系那句“一管书生无用笔”,只能再加上一句 ------“最是文人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