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楼没有阻止富士康“内扩”步伐
徐明天
跳楼事件刚过,国内媒体又蜂拥深圳富士康。此前是报道员工跳楼事件,现在是报道富士康“内迁”。
有报道称:“工资水平上涨了,富士康转身就走,充分暴露了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在富士康身上,传统的借助“招商引资”竞争、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已经充分显露其弊端”。
还有人说富士康不断放风内迁,让内地政府互相争夺,富士康从“普通鸟”变为“金丝雀”。
不过,我还是批评媒体报道不准确,并没有弄懂富士康内地布局的真正意图。媒体还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报道。认为富士康此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深圳等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向内地转移。其实,富士康在内地布局,包括探讨在河南设厂,都不是“内迁”,而是“内扩”。
“内迁”和“内扩”并不只是用词不同,而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内迁”是将深圳的工厂迁到内地,“内扩”是将业务扩大到内地,是业务的增长。
从1998年起,富士康就到江苏昆山开厂。因为在深圳供应的是IBM、康柏、苹果这些欧美客户,而台湾的客户都集中在昆山一带。到昆山设厂就是为了供应台湾客户。
到今年年初,富士康已经在国内建立了24个基地,内地布局已经深厚。富士康中国大陆80万员工,在深圳42万,内地有38万,已经接近一半。
对于富士康酝酿河南建厂,我认为说明富士康并没有受到员工跳楼多大影响,而是加快了内地拓展的步伐。从报道来看,富士康主要看中了河南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二是地理位置重要,可以辐射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省。也就是说,河南如果建厂,是为了内需做准备。
老实说,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想到富士康做内需市场行动这么快,这么大手笔。在富士康宣布加薪66%之后,我考虑到富士康会收获更多的订单,没想到他现在就已经为此而布局。
富士康宣布做内需市场,是在2009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经过了15年的高速增长,2008年因金融危机,富士康第一次没有完成增长30的目标,完成增长22%。股东们也有疑问,富士康今后还能每年增长30%以上吗?富士康的新业务和增长空间在什么地方?
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发布了《黄金十年赢在大陆》。郭台铭宣布今后10年每年增长30%的目标不变。他说:“超过一兆(新台币)的公司一年要增长3000亿营业额,如果拿生孩子作比喻,就好像每年就要生一个25岁孩子一样,不是一岁喔,是很大挑战,不容易啊。”
为了继续高速增长,郭台铭提出大力开拓内需市场。他说:为了提振内需,大陆公布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要投很多钱在电子信息产业上,但大家要晓得这不是光有钱就好办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才和技术的积累,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台湾的长处。大陆的内需市场,加上台湾的人才和技术,两岸密切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富士康过去主要是做外销,现在要大力开拓大陆内需市场。富士康在大陆很多地方,如太原、烟台、武汉等基地,慢慢地产品除外销外,也要转型做内需市场。过去因为外销订单多,没有时间管内销,现在则要内外兼顾。富士康往大陆腹地搬厂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为了开拓内需市场,富士康去年还启动了“万马奔腾”计划,发动员工回家乡创业,在国内创办10000万家“3C”卖场,一直开到县和重要的乡镇。在公司工作5年以上,愿意回家创业的,公司可提供20万元的贷款。“3C”卖场销售富士康生产的电脑、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
富士康提出的目标是5年内内需产品和外销产品平分秋色,内销业务占到富士康营收的50%。
果然,进入新的10年后,富士康表现不俗。1月公布的数字,增长45%。
遭遇员工跳楼事件,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富士康的一次危机,提出各种怀疑。现在来看,怀疑是没有必要的。富士康继续大步前进。
你不得不佩服郭台铭的商业智慧。从长远看是布局大陆内需市场,权宜之计,也能解决深圳外销订单的员工难题。去年以来,富士康订单大增,才招这么多人。跳楼事件无论如何对招工会有影响。现在河南省政府帮助招工,一次就招10万,先到深圳实习培训。人不就解决了。
我还建议富士康采用国外劳务公司外派的模式,招聘的人员由当地的劳务公司负责管理,只是外派到富士康工作。员工与劳务公司签约,富士康与劳务公司签约,员工属于劳务公司。一旦发生什么纠纷,富士康与劳务公司解决,不直接与员工解决。对于一般的普工,国外这是成熟的做法。既然政府这么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这应该是一条。
因此,富士康内扩已经多年,并不是因为员工跳楼事件,也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增长,更不是内迁转移,而是为做国内市场布局。
各位网友朋友,我的新作《富士康真相——一个财经记者的追踪、揭秘、评析》和《论战富士康——中国制造业批判》将在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