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并善于提建议,从古到今都是一种美德,以诤臣载入史册的魏征倍受众人推崇,原因乃在于此。
提建议是要有胆略的,尤其是提反对性的建议,弄不好非但意见不被采纳,反而招来杀身之祸,历史上由于直言相谏而身首异处者不胜枚举。提建议固然有风险,但假如你的建议的确很有价值,从事业出发,仍是要勇于提出来。不外,耐人寻味的是,以忠臣名世的诸葛亮,在维护联吴抗曹大局、阻止刘备伐吴这件事关大体的事上,表现却好像不佳。郑州办証
新版电视剧《三国》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关羽、张飞遇难后,刘备报仇心切,执意伐吴。马谡问诸葛亮明心知此举不妥却为啥不予阻止,诸葛亮答道,“凡事可以一而再,不可再而三”,意思是,我已经挽劝过两次了,不便再说第三遍。我理解,这里的“再”和“三”说的未必是实数,而是指建议有无被采纳可能性的分水岭。重庆办証
诸葛亮的话令人深思,这就是,准确的意见是否应当不断地提下去,直至获得认可?理论上讲,既然是准确的意见,当然应该提到被采纳为止,何况联吴抗曹事关大体?从某个角度说,蜀国的衰败即在于劳师远征、兴兵伐吴。可是,这位忠贞的老臣在节骨眼上怎么懒得启齿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仍是另有隐情?仍是回到他说的“不可再而三”几个字上。诸葛亮深知,成效是第一位的,假如屡谏而不被采纳,除了得一个直臣的好名声,别无他益!他明白,自己正处在不被信任的时候,多言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激化矛盾,尤其如斯,莫如沉默沉静是金,以待其时。当然,责任心不可或缺,准确主张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事业可能受到威胁,这时更要专心,以尽可能减小错误决议计划造成的危害。用诸葛亮的话说,刘备的命令已下,再反对就毫无意义了,作为忠于事业者,此时的最佳立场就是倾力支持、果断执行,在逆境中图胜利,即便不能胜利,也要少付出一些代价。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劝谏是不轻易的,而好心未有好报是很痛苦的。可是,对于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而言,决不能由于劝谏难而失责。那么,怎么办?且看两段历史。
其一发生于年龄时期的郑国。说的是,因为母亲姜氏策应弟弟叛乱,庄公一怒之下表示“未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只有到了九泉之下才会见他这位母亲了。这当然是大不孝,然而,正人无戏言,何况一国之君?过激的话已经说出来了,怎么办呢?这时泛起了一位叫做颍考叔的大夫,他循循善诱,唤起庄公的亲情,并“偷梁换柱”,将“黄泉”理解为“黄色的泉水”,建议挖一个隧道,庄公与其母亲在隧道里见面。他高明的劝谏,终于圆满地化解了题目。
其二发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说的是,在面对秦国入侵之际,执政的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允许了,但要求按当时的通行前提办事,将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交易完之后归来。赵太后不肯,大臣们竭力谏诤,一时间惹火了老太太,她表示,哪个再说叫长安君当人质的,她一定会朝他脸上吐口水。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一般来讲,谁都不会自讨没趣。这时候触龙出场了,他东拉西扯地话家常,声东击西,居然将赵太后说动了。
两则不同史料都体现了劝谏水平的极端重要性。当然,再高的劝谏水平,也要对方海量容之。众所周知的李世民与魏征就是一对好搭档,他们一个敢于说不同意见,一个能够虚心接受批评指正。尽管李世民曾经也有斩杀魏征的意思,但终归仍是忍住了。谏者效忠,闻者灵通,一呼一应,谏而有成,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也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佳话。
李世民不愧是一代明君,魏征赶上他也是三生在幸了。不知道这位直臣有没有碰上“谁再说砍谁的头”的绝境,假如也有,那么诸葛亮话语中透露出的意思对他同样有所启迪,这就是,身处一个团队之中,当上级意见存在重大缺陷时,不谏不明,尸谏不智,不明误事,不智误身,掌握劝谏的程度至关重要,体现出对事业负责与对自己负责的高度同一。
谏到几时方罢休?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