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宣布成立儒学研究院。北大哲学系主任、儒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博说:“儒学要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要在当代保持活力。必须经过西学的检验,必须面对西学价值观的挑战。”
儒学是人类重要的文化传统。象北大这样的学府,成立儒学研究院自然也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国学院、儒学院等等是否已经太多?北大已经有了国学院,人大也有国学院。全国各地的国学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大的国学班据说毕业分配不错。但是,如果国学成了“热门专业”,大家都跟风,后果会如何呢?看看过去那些“热门专业”的下场,这难道不值得担心吗?
如今是现代社会。王博副院长说得很清楚:儒学也要现代化,要面对西学的挑战。问题是,西学究竟是什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这些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学科等等,究竟是否属于西学?这么多现代学科,靠儒学单枪匹马地应战,是否太难为儒学了呢?即使我们非常狭隘地把希腊罗马的古典学术、基督教、文艺复兴文化等等界定为西学,请问中国有几位精通古希腊文、拉丁文的学者?有几位像样的《圣经》学者?如果连最狭隘意义上的“西学”都不理解,还谈什么回应人家的挑战?
传统文化当然需要研究。但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还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融入了世界体系。了解世界,是我们这代人以及下面几代人面临的最大挑战。记得十几年前,耶鲁大学接到一大笔捐款,主要是用于西方文化传统研究和教学的。这大概相当于人家的“国学“吧。结果耶鲁拒绝了这笔捐款,称如今西方文化的研究已经太多了,学校要致力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其实,当时耶鲁早己有了诸如东亚研究等等对“非主流”文化的研究机构和学科,但依然觉得整个学术布局太注重于西方自己的传统,难以让学生充分地为全球化的未来做好准备。相比之下,中国的“美国学”、“欧洲学”、“日本学”等等,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这种对外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大家争先恐后地成立儒学院、国学院,是否有些过于片面了呢?
更让我担心的,还是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的话。他称现在不少高校在开展儒商班,都是对企业家的培训,但这不够,儒家思想应该参与到加强干部培训的课程中去。也就是说,儒学要成为干部培训的项目。郭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可惜似乎忘记了中国最基本的历史。在宋、明、清时代,王朝的官吏基本都是科举考试选拔上来,考的就是儒学。大家经典很熟悉。但实际治理是遇到的问题,比如财税、刑法、水利等等,全是经书上没有讲的,最终只有求助于幕友等等土专家帮忙。清末学习西方,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但学子士人仍以经书为上,学西学是最后的选择。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人为此蒙受了至少百年的屈辱。如今的社会更是复杂多了。如果干部一定要培训的话,比起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环境学来,比起对交通、住房、城市规划、能源、社会福利等等的知识来,儒学有多重要?值得让干部们绕开那么多实际的知识在这方面接受培训吗?
时代变了。不管《论语》有多么伟大,靠半部《论语》不仅治不了天下,连一个小镇也管不好。国学家也好,儒学家也好,自己首先应该拿出对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的解答,让公众感到信服后,再建立学科也不晚。只可惜的是,传统文化热了这么许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本身,竟也难得看到有什么突破。这还怎么证明传统文化的价值呢?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