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9 14:49
《宏观中国》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人民币汇率弹」的意向。与我们一直以来的预测相符的是,人民币╱美元汇率不会出现一次性的大幅重估(见「中国:预期中的人民币改革」,《全球每周经济监测》,2010年4月30日)。我们认为这次的宣布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人民币╱美元汇率已重回始于2005年7月、被全球金融危机干扰的渐进升值通道。我们看到外汇制度变化对2010年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但其更长期的影响不可低估。
*哪些改变?*
我们认为这次的宣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因为它正式结束了始于2008年6月的人民币对美元重挂勾的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将重挂勾归因于导致全球外汇市场剧烈波动的全球金融危机。通过维持人民币╱美元汇率稳定而非加入贬值浪潮,中国人民银行声称中国在「减轻危机影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简单地阐述道,「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指出中国的经常帐户盈余对GDP的比率已大幅下滑。该声明也可被视为控制人民币升值预期以遏制热钱流入的一种尝试。它也强调说:在新体制下,汇率「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不过未披露具体货币品种及其权重)。这向我们暗示,主要交叉汇率(例如欧元对美元,日圆对美元)的大变动很可能会在未来影响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因此,我们预期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双向日波动率将高于2005-08期间。
在宣布后的几日里,人民币╱美元汇率逐步升值,双向波动加大。在中国国内外汇现货市场,6月21日周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为6﹒8275并收于6﹒7976,人民币升值了约0﹒4%。周二,市场低开于6﹒7980(甚至低于周一),但高收6﹒7900,反映了该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0﹒6%。
*人民币╱美元的前景*
我们继续预期人民币对美元逐渐升值,并重申2010年底汇率达到6﹒65、2011年底达6﹒30的预期。我们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不太会允许人民币对美元迅速升值,原因如下。
第一,自2008年5月起人民币的有效汇率(相对贸易加权的货币篮子)已升值,虽然其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上没有变化。与2008年5月的水平相比,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在2010年5月份升值了9﹒1%,而实际有效汇率(REER)升值了8﹒4%。这意味着有效汇率的升值削弱了中国出口商的整体竞争力,即使是在重新与美元挂勾期间。
第二,预期今年工资会迅速增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能会迅速削弱中国出口商的竞争力(见「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亚洲经济预警》,2010年6月4日)。如果人民币升值迅速,那么劳动力密集型、低利润的中国出口商将面临竞争力的双重打击。
第三,主要是由于国内投资和消费繁荣的影响,中国的贸易收支盈余已迅速地大幅缩减。中国的贸易盈余从2008年的2980亿美元收窄至2009年的1960亿美元,我们预期2010年将进一步收窄至700亿美元。我们预期,更广义的经常帐户盈余占GDP的比例已从2008年10﹒6%减少至2009的6﹒1%,2010年更是会降至2﹒3%左右。中国似乎已经走向重新平衡之路。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监于这次的宣布与我们的预期多少有些一致而且我们继续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会非常缓慢,因此我们预期汇率体制变化短期内对实体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由此,我们维持实际GDP增长预期(2010年是10﹒5%;2011年是9﹒8%)和CPI通胀预期(2010年是3%;2011年是3﹒6%)不变。
即便如此,长期影响不可低估。第一,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可能会很可观(例如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期间累计升值21%)。若如此,其对贸易以及中国人的国外购买力的影响会很大。第二,更加灵活的汇率将促进更好的资源配置。第三,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体制也是中国政策制定者近年来为实现15-20年内人民币国际化而迈出的众多步伐中的一步。
*对亚洲其他地区的影响*
在过去10年里,中国对亚洲其他经济体变得愈来愈重要。如今内地和香港是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和泰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场,占亚洲其他地区出口总量的24%。中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已从2006的77亿美元膨胀至2008的435亿美元。
就像在中国一样,人民币升值对亚洲其他地区的短期经济影响很可能不大,但长期会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影响渠道包括:(1)提升中国人的商品和服务购买力,特别是来自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的商品和服务,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大宗商品;(2)降低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第三市场的竞争力;(3)增加国外跨国公司和亚洲公司到如越南、孟加拉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些较低收入国家的生产外包。我们认为,这三个因素很可能会逐渐支持亚洲货币的大范围升值。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中国股票研究主管 孙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