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影帝郑则仕的绿色生活


  金像奖影帝郑则仕的绿色生活

  ——访香港著名影视演员郑则仕

  

      那些生长在贫困山区、因为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没有美好童年的孩子,其实是间接地为我们这代人赎罪,因为我们的贪婪和不知节制,使他们生长的土地成为了大自然最直接的报复对象。

  

  本刊记者:周仕凭

  

  2010年上半年的郑则仕,可谓风光满面,由他主演的《外乡人》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该片中,郑则仕一改以往的喜剧路线,扮演的一个精明世故的上海小老板,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电影《叶问2》也在全国上映。在《叶问2》中,郑则仕又扮演起他拿手的香港警官形象。警官“肥波”虽然在洋上司面前要求生存,但实则满腹良知,以“非常”方式在华洋拳赛上支持叶问。

  从小家境贫寒的郑则仕,不得不为减轻负担而中途辍学打工。然而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从小的梦想——演戏,1972年,他入读长弓影业公司第一期演员训练班,1976年,他正式加入无线电视,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经过几年的磨练,郑则仕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喜剧演员,他也逐渐从这个定位中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然而,在一部非喜剧表演的《何必有我》中,他饰演的一个命运悲惨的弱智少年,却让他一举夺得了当年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称号。从此以后,星路顺遂的郑则仕将事业拓展到编剧、导演、制片等多方面,成为一位多产高产的著名艺人。

  

  公益与环保 亲力亲为

  近年来,将演艺事业重心转到内地的郑则仕,也开始逐渐全身心投入到内地的公益事业。同样在逆境中长大的郑则仕,对于贫困学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除了参加各类公益宣传活动外,还多次为贫困学生捐款。而他的捐助是有针对性的,他告诉记者:“我希望清楚地知道自己捐款的去向,因为那样我会对这些困境中的孩子多一分释然。社会和自然不能让他们有一个美好无忧的童年,我希望自己能尽绵薄之力去弥补他们的遗憾。”

  与公益一样,对待环保,郑则仕同样也是喜欢亲力亲为。现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低碳生活”,殊不知他已经悄悄践行了好多年。吃素、骑单车、节约能源,就是他日常的生活模式。他说:“生活中处处产生微弱的碳,虽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无足轻重,但是对于家庭来说,却是增加了额外的开支,即使每次二氧化碳排放的量不多,但积聚起来的总量却是不可小视的”。

  而低碳生活就是苦行僧的生活这种说法,郑则仕不是很认同,他说:“低碳生活不代表降低生活品质,只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低碳的生活。因为低碳生活代表自然、健康,同时也是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从这种生活中得到的幸福感,是最大也是最可持续的”。

  郑则仕除了自身关注环保,也会出席一些环保类的公益活动,发挥他作为一个公众艺人最大的余热。他说:“那些生长在贫困山区、因为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没有美好童年的孩子,其实是间接地为我们这代人赎罪,因为我们的贪婪和不知节制,使他们生长的土地成为了大自然最直接的报复对象”。

  让郑则仕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他为宁夏学生的助学活动中,他曾亲自到宁夏做过一番考察,那里自然环境的恶劣已然超出了他的想象。他曾经以为,没有每天能见到的蓝天,至少能有让人赏心悦目的绿地。但是那里灰黄的天空,灰黄的土地,让他深感不安:“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没有贫困?贫困的不仅仅是生活,恐怕更多的心灵。”他说:“不能让孩子替我们赎罪,我们要给后代留一片蓝天。如果我们不曾犯过错误,那就不会有今天这些迟来的还债。”郑则仕说。

  郑则仕与圈内的好友吕良伟、关之琳等一样,有了对环境破坏最真切的感受,也更加坚定了将环保公益做下去的决心。“从一个人,到十个人,然后一百个人,最后变成每个人,要把‘环保’这两个字做得深入人心”。这句话成了郑则仕和他的朋友们现在最大的目标。

  郑则仕说:“在目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返璞归真的进行自然的活动,为子孙后代积德行善,必须成为人们的共识。只要将生活中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的限度,将二氧化碳排放到最低,甚至未雨绸缪,主动约束自己的生活,为保护地球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执著与才情 铸就影帝

  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湾仔的贫民区里住着一家很穷很穷的人。由于房子太小,做父亲的不得不收集一些水果箱来拆成木条,在公寓顶楼的天台上搭了一间小小的木屋,给自己的大儿子住。每逢雨狂风大,全家人都胆战心惊,担心大儿子连屋带人被风吹走了。

  也是因为太穷,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因此大儿子读到初中便辍学,打工贴补家用。他做过一段时间的厨房杂工,后来到珠宝店当学徒,成为一名珠宝技工,逐渐地每月居然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自己和家人都非常开心。烦恼的是几位师兄总是欺负他,黑社会对他的威胁也无处不在,于是这位少年参加了珠宝店附近举办的一个武术训练班,每天练习拳术和举重锻炼身体。

  就这样练习了一两年,少年的体重由114磅变成了178磅,全身肌肉,相当健壮。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少年忽然不想练了,过起好吃好睡的生活,结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体重增加了50多磅,此后的他就无法控制地越来越胖,最胖的时候竟然达到280磅左右。

  这个大胖子就是香港金像奖历史上“份量”最重的影帝——郑则仕。其实郑则仕很早就想当演员,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还把这个愿望写在作文里,但是由于取了个题目叫《我想当明星》,被老师批评为爱慕虚荣,连作业本都给撕了。

  做了珠宝技工之后,这个愿望依然未改,1972年长弓影业公司举办第一期演员训练班,21岁的郑则仕不顾家人反对,坚决地跑去报名参加。不久后,无线电视台举办“声宝片场之演技比赛”,郑则仕一举夺得第一期比赛的总冠军,从此成为无线电视台的签约艺员。

   从外表来看,郑则仕既不英俊又不潇洒,可以说完全没有明星款儿,但是胜在有特色,与众不同的身材、憨态可掬的模样在喜剧界大受欢迎,入行第二年就当上了男主角。此后数年里,郑则仕的片约源源不断,接连演出了几十部喜剧片,一度成为香港片酬最高的喜剧演员之一,还以1984年的《失婚老豆》首次提名金像影帝。

  而郑则仕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搞笑的喜剧演员,他有他自己的电影理想。1985年,郑则仕筹划自编、自导、自演一部温馨而悲情的故事片《何必有我》,主人公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弱智少年“肥猫”。为了准确塑造弱智的形象,郑则仕多次访问香港社会福利处,认真了解弱智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拍了许多资料片仔细揣摩,练习了三个月左右才正式开拍。

  他扮演的肥猫虽然身有残疾,但是性格纯真善良,爱亲人爱朋友,也对人生充满期待,但却不断地遭受社会偏见的压迫,最终在一场激化的矛盾中身亡。这部影片赢得了无数观众的热泪,也赢得了业界的好评,当届金像奖上,郑则仕夺得了最佳男主角奖和评审团大奖两项重要荣誉。

  “肥猫”的巨大成功立即引起了嗅觉灵敏的电视界人士的重视,《何必有我》推出的同时,香港亚洲电视台即借势邀请郑则仕出演电视连续剧《肥猫正传》,讲述这位弱智少年的成长故事。这部电视剧以感人肺腑的剧情、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与郑则仕的传神表演,在上映当年即打破了亚洲电视台剧情类节目的收视记录,此后又成功推出续集。郑则仕也由此成为肥猫的化身,先后拍了有关肥猫的两部电影、四部电视连续剧,做肥猫做了二十年,以至于许多观众都称他为“肥猫”,而忽略了他的真名字。

  其实郑则仕的电影成就,并非止于“肥猫”。他做过导演,编剧,监制,经纪人,也拥有过自己的电影公司,当然最成功的身份还是一个演员。《何必有我》之后的他,戏路越拓越宽,不仅演出喜剧、闹剧,也演出了一些严肃的正剧、悲剧;演过文艺片,也演过动作片、警匪片、江湖片,成为香港影坛公认的“戏精”级别的优秀演员,先后以《跛豪》和《重案组》两度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有人问郑则仕,“你觉得自己幸运,还是不幸?”郑则仕说,“人没有幸与不幸之分,关键看个人努力。只要你努力过,坚持过,付出过,人生一定会精彩”

  

  相关链接:

  主演的《失婚老豆》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何必有我》获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跛豪》获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重案组》获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三个受伤的警察》获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何必有我》获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重案组》获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三个受伤的警察》获第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

  《环境教育》2010年杂志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