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中国理论高层领导人


 

说明:这篇“信访”原本可以不挂网上,有正常渠道寄给上级有关部门即可。但由于作者长期处在专人监控中,任何外出信件均可被拆阅或换纸。用博客“信访”实属无奈之举。我是因2000年莫名其妙丢饭碗而愤然,在午宴上被前十堰市长责为“刁民”从此被严加管束。我承认那场官司是个错误,而且我连被告都搞不清楚,因此也不愿再提过去,只做学问。如今才知道,自上世纪90年代后凡是有告状前科的人,可能终身要被人压在五行山下。中国微观领域的文明进化程度相比西方国家落后100年。

那么宏观文明程度呢?这封“信访”就是讲中国宏观思想文化也正处在严峻考验中,很可能中国的凝聚力要被“分析哲学”方法全面分解和瓦解。这里,我干脆把“信访”公开,人们会明白作者已经超越了一己人生得失。本“信访”内容与官场猜疑监控内容完全是两码事。

 

 

尊敬的中央XXXXXX

                  您好!

…………

XXXX应该有面向各地理论工作者的接访制度,但是没有。如果确有重大理论问题需要及时沟通,那也只有依靠“理论信访”来与您取得上下联系了。所以我下决心给您写这封信,并取其精要做一次“理论信访”。

……分析哲学,是目前中国学术思想界尤其是高端权威十分热衷的哲学新潮,因崇拜分析哲学的思想观点,已经没有多少权威愿意关注分析哲学以外的重要哲学课题。为此,我集中主题作如下理论汇报。希望您在万忙中无论如何就当前哲学思想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审视并重视《智慧论》一书中的如下摘录。这段摘录的主题是:《关于分析哲学与哲学原点的关系》。

 

关于分析哲学与哲学原点的关系

 …………

此前数章,我们按照逻辑学规范,完成了把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路径分析转变为辩证逻辑基本框架的阐述,同时确认了辩证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三大定律。

如果单从逻辑学角度看,辩证法发展的最终结果必须走到分析哲学所崇尚的概念分析这一步。但是,我们认为,走到这一步并不意味着分析哲学可以拥有统领哲学方法论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对人类意识发展过程的确认,是由模糊意识→精确意识→再模糊创新→再精确延伸的循序渐进方向不断迈进的。模糊意识不仅是人类意识的起点,也是意识创新和拓展的发端。不过,当数理逻辑方法因20世纪数字化技术所创造的财富引起人们普遍兴趣时,当拥有科技成果支撑的分析哲学在学术思想界荣任哲学统帅后,上述唯物辩证法的精准判断便在现代人头脑中逐渐淡忘了。

分析哲学原本是一种哲学流派。19世纪末德国现代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是其奠基人或主要创始人之一。分析哲学认为,科学可以被公众检验,哲学不能被大众检验;科学语言可以互相交流,哲学语言不能被清晰理解;科学方法踏实可靠,哲学方法玄虚混乱。因此主张改变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不容许哲学成为科学的皇后,它只能做科学的奴仆;哲学家们应该专注于概念形式与语言逻辑分析。由于分析哲学所判定的玄虚混乱的哲学方法,主要指古典辩证法和现代辩证法,所以它崇尚的科学方法是单一形式逻辑。

分析哲学适应了现代科技数字化浪潮,也在诸多领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分析方法有力推动了创新意识趋向概念精确,便于技术操作,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它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的心灵创伤和思想弊端也是十分显著的。它反对哲学成为科学的皇后,自己则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它没有恰当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也非常不懂哲学永不磨灭的两大功能:一是作为精神信仰的用途,其语言要意境深远,要预留憧憬的空间,要拥有可以被不断验证但不能被终极验证的科学猜想,要赋予人类不死的精神命运;二是作为思维工具的用途,其概念含义需要固定,思维规则要严守科学定律。前者是定向智慧,后者是行动智慧;一个为精神命运提供寄托方向,一个为人脑动机提供思维工具;这一虚一实的组合,既是哲学的伟大智慧也是哲学的崇高使命,任何科学无法替代。分析哲学首先否认了第一用途。这类哲学家几乎没有一人关注人的精神命运,也没有注意到人的精神向往总是在寻找最基本的思维平台用以支撑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因此,他们难免要把哲学思想体系中“物质与意识”、“时间与空间”、“信息与响应”三足鼎立而支撑的基本思维平台拆除一大半,只留下非辩证逻辑指导下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系统分析和数学验证。

当知识界权威的共同信仰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分析哲学时,其中多数人也将失去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方向感,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国际社会的无序与混乱现象会日益加剧。与此同时,人的思维也将遵循着分析哲学的理念,把人世间的无序与混乱不看成是利益群体间客观上事实上必然要产生的或隐秘行为或公开主张所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而常常只把无序与混乱的根源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人们无法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语言问题。比如2004年,中国贫富差别指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笔者看到的是,国家必须尽快调整收入群体之间的结构关系,而当时的媒体舆论则全部跟从经济学权威致力于意识形态中的“新观念”理顺,且面对穷人齐声呐喊:“要消除仇富心理!”专注于概念形式、数理逻辑、命题清晰的梳理工作,是分析哲学的唯一使命。可是,因为它脱离了哲学原点,强调的是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理顺,放弃的是概念与事实间的即时对应关系,它期望完成社会语言沟通的顺畅统一,以及概念逻辑的清晰并达成精确的哲学使命,却实际上很难在社会科学领域实现它的既定目标。没有融入辩证逻辑的分析哲学容易走进九曲迷宫乃至思维死胡同;对分析哲学过于迷信的时代,要警惕思想的包容性和兼容性严重受损。

由于以往的分析哲学主要崇尚的是单一形式逻辑方法,它也就不能理解唯物辩证法所确认的人类精确意识和清晰意识的来源及其永无止境的推进过程,往往错误认为,只要概念形式数字化了那就是精确了清晰了理顺了好懂了。此外,既然把古典辩证法和现代辩证法判定为“玄虚混乱”的哲学方法,它也就不可能看清楚黑格尔辩证法相对于老子辩证法的进步,马克思辩证法相对于黑格尔的重要突破;更无可能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推进辩证思维趋向精准,即针对其隐含的逻辑规则予以分析提炼并确认对等律、对应律和居中律三大定律,使其科学方法体系清晰明了。笔者希望正在中国流行的分析哲学积极摆正自己的位置,它在创新思维成果接近成功的末端领域拥有无可置疑的创造价值,它承担不了它要“针对中国哲学体系来一次彻底洗礼”的天大责任。

…………

“哲学这种无用的东西,恰恰拥有最真实的威力”。哲学,关系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运和未来走向。

…………

在比较阐述三位先哲辩证法思想将结束时,我们需要再次回到哲学的“原点”。询问:人类为什么会有哲学?答案是:人是万物之灵,不是单纯的自在物;因为他有意识,可自为,他必须思考自己何来何往,必须伴随发端于蒙昧时代到古文明时代再到现代文明的进程,不断地寻找自己在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位置。这种自我“定位”的最高事实原则也就是宇宙人生的关系。人从哪里来?生活在哪个星球上?这个星球处在星云界哪个位置?地球资源可否保障人类命运永久延续?宇宙是否永存?宇宙人生的关系又延伸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正是千千万万个体人生在其自我定位的过程中诞生的。人类尊重事实尊重客观的自我定位,这就是哲学的原点。

有了哲学的原点,人的精神命运才有方向感。远古人精神命运的方向感源自“上帝中心论”,在中国则为“老天中心论”。他们相信上帝或天意造就了万物,人的一切要尊从自然,服从上帝,听从天意。这是远古人在改变不了任何现状的低能时代必须接受的客观定位。这种顺应自然的方向感,引导祖先们相信神灵护佑,甘于逆来顺受大自然的一切灾变和恩赐,从而支撑了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后来,伴随科学发现与哲学思想的进步,人类精神命运才被各种哲学流派演绎成了各不相同的寄托与向往。但不论人的方向感如何变化,凡是顺应客观条件的精神向往,其人生才能孕育成功;凡是精神寄托深远的人,其前程才无可限量。在哲学家眼里,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运如同一人,它只有在方向感十分明确且构成民众共同向往时,这个民族才能凝聚创造力显出大智慧。

民族的方向感决定它的凝聚力,也使民族精神或代代传承或难免失落;民族的方法论决定过程的智慧选择,也使命运走向或趋于成功或归于失败。两者的关系酝酿的结果是多样的,有的民族虽一时成功,却容易迷失方向感,他们没有永生不灭的民族精神;有的民族虽暂时落后,却有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精神向往。中国,是一个哲学底蕴厚重的国家,其精神寄托犹如桃花源闪耀的和谐之光,虽千年磨难,却千古未泯。然其被动从属的方法论则长期拖延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直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运才获得第一次解放,从此开始用新方法论凝聚奋斗方向。日本,是一个没有深厚哲学史的国家,其精神命运的方向感主要来自借鉴与模仿。由于20世纪多数时间,世界均处在两大阵营分庭抗礼和鲜明对垒的热战冷战时期,西方阵营把消灭私有制的“共产国家”视为强敌死敌,因此也凝聚了私有制国家的精神使命和拚搏方向,促使包括日本国在内的所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财富积累全面提速。冷战时期,是私有制国家发展壮大的最快时期。其深刻原因,正是因恐惧“共产”而有了方向感。

可是,到了20世纪末,当前苏联已经解体,当中国建立了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元化经济体制后,我们再看此时的日本,首相更迭日益频繁,年届不满一年的下台首相已累计4人;政治智慧日益贫乏,不论谁上台,谁都找不到可以凝聚民族智慧的治国方略。局外人看得很清楚:日本的今天,已经迷失了把握未来的方向感。继续以美国为楷模?美国许多方面不如它;继续以中国为劲敌?可是真正掠夺、打压和欺凌日本私有制产业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当今世界,以惧怕“共产”和捍卫私有制的短浅目光为奋斗使命的多数国家,正在纷纷迷失曾经有过的方向感,只剩下美国在继续为“一国独大”的定位撕破脸皮争斗。然而,美国的方向感实际上托付给了错乱的精神命运,也是全球资源无法保障它10倍于世界人均矿产资源的消费模式可永远持续的奢侈向往。当科学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或渴望发展的多数国家达到一定经济规模后,资源供应总量须按人权平等公约加以调控的各国权利诉求,将不会不提到联合国议事日程。

美国,是一个没有哲学史的国家,20世纪以来却始终没有失去过方向感。这种“奇迹”难免动摇了中国哲学界的信仰。我们仔细考察此种“哲学现象”,发现美国恰恰正在创造哲学史。原来,它的哲学原点,不是宇宙人生、自然人生和社会人生的崇高事实原则,而是基于被扭曲的“老大”定位,然后又千方百计扭曲各国认知。它长期依靠“假想敌”来凝聚本国方向感,长期依靠“他国威胁论”来调整本国战略方向;它不停地在世界各国中寻找“对立面”,并通过恶魔化他国以赋予本民族精神使命,同时把早就确认的扩张方向转变为民族意志。它把方向感留给自己,把分析哲学与对美国的科技崇拜捆绑在一起传播给全世界,它寄望所有国家都迷失方向感。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假造哲学原点,任意自我定位,并由此获得方向感的霸权哲学,究竟能走多远?

当分析哲学脱离事实原点来“理顺”与科学的关系时,其所看到“世界”不仅是扭曲的,而且越来越来扭曲;其所看到意识形态不仅是无序的,而且越来越混乱。人们给予自己的定位也不再尊重崇高事实原则,而转为崇尚人为的舆论造势所赋予的逻辑方向。它理顺了数字,理不顺事实;它理顺了概念,理不顺行为;它理顺了别人,理不顺自己;它理顺了弱者,理不顺强权。

不过,哲学是神奇的,她从原点走向分支流派,从方向感发展到数理逻辑后,还必须要求人的思维重新回到哲学原点;哲学也是智慧的,她为所有试图永久抛弃哲学原点的思维才能均已提前设置了迷宫疑阵,任你浪迹行踪,她却以从容的睿智悠然等待着浪子回头。

她相信:人们最终会回到哲学原点校准方向,然后再继续向前走。

…………

中国文明史源远流长。这个古老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积累直到凝聚而沉淀的丰富文化中,其最具真实威力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学伦理观和朴素自然观。前者确认理念,后者提供智慧;前者长于明方向,后者重在方法论。正如当今科学发展观必然包含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支撑一样,自古以来,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一直在自发接受老子自然主义方法论的引导。

然而,为什么朴素辩证法的真实威力可推动封建中国数次达到世界鼎盛,却始终不能把中华民族领向现代文明?也无法摆脱兴而复亡,盛极而衰,休养生息却贫富分化,安定繁荣又战乱四起的周期律呢?原因是朴素辩证法自身需要变而没有变。老子自然顺变的哲理作为被动顺从客观的思辨方法在中国根深蒂固,透入人心,成为代代遗传的文化基因;它面对客观的被动性和从属性,有益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适应经济政治领域主动变革,尤其不适应科学领域主动探索发现。包括《易经》在内,本来是专门论“变”的学说,可它自己的乾坤八卦盘算方法“盘算”了数千年也不变。中国守望自然经济,满足自给自足,轻吟田园牧歌,甘于封闭循环的缓慢社会进程相比西方国家多出数百年。回望那段漫长历史,我们能看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儒学理念的高远明净,却很难看到主动探索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以及科技成果博得世人崇敬并且照亮了世界前程。

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优秀传反对分析哲学主张对国学体系“来一次彻底洗礼”,且要充分肯定老子尊重自然的伟大精神,承认自然的就是科学的。另一面,也要深刻理解到人类自然观有现代自然观与朴素自然观之分,这个民族曾所信仰的朴素自然观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进化为现代自然观。儒学的“天人合一”实则指明了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需要高度统一的进程和向往,这一进程离不开方法论的引导。“无为”主张,是被动从属自然法则的“天人合一”;“有为”主张,才是主动探索主动顺应自然法则的“天人合一”。前者属于朴素自然观,后者属于现代自然观。

马克思的辩证法在主客观对应关系中鲜明提出了“主观能动性”命题,表明同样在“天人合一”进程中,他主张人是“有为”的。与此同时,他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定位于相比客观规律的非第一性地位,这又强调了“有为”是主动探索主动顺应客观的有为,不是夸大人的作用力的有为。

本书所以要从漫长的人脑进化线索中去研究人类意识起源,其比较单纯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从物质演变的自然进程中找到“天人合一”的基本线索。这个线索恰如此前章节的描述:人脑之初的智慧,是初级的低能的朴素的被动的“天人合一”;人脑今日,是曲曲折折的“天人合一”――人的作用力时而重创于过分张扬和唯我独尊,时而挫败于束手无策和听天由命;人脑未来,必须是科学的完善的主动的“天人合一”。

忽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违背“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所规范的文明发展进程;而否认人的意识作用力因进化而生的科学的能动性,实则也否认了人类文明的自然演变进程,否认了人类面对客观存在从被动从属到主动探索主动顺应的自然发展规律。人在其漫长的自身进化中寻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命运所显示的基本变动线索,实际展示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处的三个重要阶段,即低能适应阶段――曲折探索阶段――科学发展阶段。现代人脑是在自然进化中才达到了期望科学发展的思想高度。原始的朴素的低能的被动的,是自然的;现代的文明的有序的主动的,也是自然的。历史的自然与现代的自然若被倒置,则是反自然。

……分析哲学与哲学原点的关系,涉及到我国宏观思想理论的发展与进步,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很可能因过度崇拜“分析哲学”所“瓦解”。应该承认,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面前,中国知识界包括社会主流阶层中下层均存在民族方向感如何正确把握或已经迷失的问题。我希望本次“理论信访”能够引起理论高层的重视。

 

                    《智慧论》作者:胡志平

                              2010年7月5

(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