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关各地气候异常的报道便时常见诸各大媒体:年初西南突发大旱,东北地区温度持续高涨,北方连续多日徘徊在40摄氏度上下的气温,多个省市遭遇暴雨洪灾。此前,东北地区连续多日出现37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甚至比一些南方城市还要炎热。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温度则创下11年来的历史新高。似乎老天爷的脸色越来越让人难以捉摸,这也再次引燃了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而在2009-2010年的冬天,在狂风暴雪影响普通人生活的同时,一个“冷事件”也再次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全球变暖理论的争论。在北京,人们在寒潮警报声中迎来了2010年的元旦。1月2日至3日的36小时里,北京普降大到暴雪,气象台史无前例地发布了寒潮、暴雪等预警信号8次,其中暴雪黄色预警信号、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均为首次发布。本世纪,我们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冷事件。2004-2005年的冬天是二十多年气温变暖以后的第一次冷事件,然后就是2008年的南方冻雨和最近的北方暴雪。
“天气到底是暖了还是冷了”再次成为公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的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经历一个短暂的变暖期后,即将进入一个全球变冷的时期,预计气温在2055年到2060年间到达谷底,地球即将重现历史上出现过的“小冰河世纪”。“对抗温室效应的努力可以暂停了,因为即使没有《京都议定书》,全球温度也会下降的。”实际上,这是无稽之谈。不管未来的天气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都不能阻止人们对抗温室效应的行动。全世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减少能源使用,降低能源消耗,提倡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出一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才能使地球变得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