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拿地”热情看涨


    4 月中旬出台的房产调控政策已过去近三个月,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似乎正日趋严厉,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份以来,上市公司“拿地”热情却日渐高涨。继中弘地产等公司7日发布拿地公告后,8日,保利地产、厦门信达同时披露获地信息。而据上证报资讯统计,7月1日至8日,已有荣盛发展、荣安地产、福星股份、首开股份等11家公司先后发布13次拿地公告,涉及资金超过80亿元。

      8 日,保利地产称,以约 12.2 亿元竞得武汉洪山区南湖村地块,该地块规划容积率面积为60万平方米,商住用地;厦门信达则表示,受让三安集团获得芜湖一幅地,挂牌成交价为 1.6亿元,该宗地土地面积 13.33万平方米,为居住用地。

      近期,上市公司拿地热情不断看涨,在短短8日里已有多家公司两度发布拿地公告。另据上证报资讯统计,7月以来11家公司所拿地涉及地区均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分析人士指出,二、三线城市不仅地价相对便宜,且受地产政策影响程度较小。

  地产企业逆市购地三逻辑

    综合地产调控以来土地购买方的行为会发现,较之调控前层出不穷的非理性竞买,现在企业在买地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理性和计划,同时,企业的购买观念也开始分化。

      在企业近期的买地举动背后,有媒体记者观察发现基本的逻辑不外乎三种:

      首当其冲的就是——便宜。像万科、万达、保利等品牌房企在5、6 月份购买的地块基本都位于二、三线城市,不少城市本身地价就不是很高,调控政策出台后受总体市场影响更是有所下降,最后基本上都是以底价成交,楼面地价大多是一两千元,甚至不足1000元。

      虽然企业购买时因购买量大而显得总额不菲,但仔细算算其实都是很划算的买卖,而这一点正是手里有钱的企业所看中的。

      第二种逻辑是质优。此类企业在购地策略中更看重优质地块,为此甚至愿意付出相当高的单价。

      在近期的土地市场上,优质地块只要挂出来都不乏抢购者,“这反映了当前市态下开发商拿地观念的分化。”资深房产评论员丁建刚这样认为。

      第三种逻辑是符合企业战略布局。买地中有这种心态的企业并不少见。“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很难再去做那些冲动型的购地举动了,近期逆市拿地的企业其实都是在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做战略性的调整。”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师徐恒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