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认为应该是知易行难,生活中好像也是这样,我们学习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大的道理,小的规则,人生格言,座右铭等等,只是大家都是缺乏勇气、毅力,很容易中途放弃,使得“知”仅限于“知”,不能驱动“行”好像是无用的知,你的“知”也不知道存在不存在,除非你去宣讲,你的知也许还有存在的迹象,还可以发点光,发电热,因此知行合一显得尤为珍贵,尤为难得。
认为知易行难的人有两着暗含的前提,一是自然是认为自己是知”道”的,二是认为自己的主要问题不能够有效行动,但仔细考量,好像这两个方面又都不能太确定,自己知“道”么?世界上事物、事情复杂的不行,很多时候,自己是真的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或者是不甚确信,因此无法坚守,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是正确的,因此不能坚守,应该说除了各类无意识的行为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当人们认真考虑问题时,还是主观意识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在自己的“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下,在加上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而采取的行动,如果事情是经过审慎思考的,那么应该说是“知”是确定,那么应该“行”是必然的,当然这样说,有点绝对,但是必须看到,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的坚持的最后是自己的不确定,当然对于个人生活习惯的各类事情,也是懒惰在发挥作用,因为懒惰,不在坚持,但对于其他事务,很多时候则是不“知”,因此没有考虑清楚,应为不知,所以草率行动,应为草率行动,所以无法坚持。
知难行易,所谓的智慧就是在各类繁杂的事务中能够悟到真理,从而采用更为圆润通达的方式来处理,但更多时候,人们是陷入迷雾,不知,因为有智慧的人不多,因此很多人不得不在不断试错中才能成长,因此对比看来,行动反而是容易的,不断的行动,尝试,因为没有办法静止不动,总是要动,行为易,而真正指导行动的“知”却不易获得,是为难。
因为行动可以自己掌控去发生,而知则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因此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