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两根室外燃烧的木柴,当相距很远时,时隔不久就很快熄灭了;当相距太近合并为一体,时隔不久也很快熄灭了;只有当两者相距有“度”,间隙不远也不近时,两根木柴相得益彰、相互辉映,直至全部化为灰烬。这种近热有隙的自然现象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被称为“温热有隙效应”,
上升到社会人际学领域界定为亲密有度原则。“有隙”和“有度”实质就是要求在人与人交往中,保持适度的“距离”和“间隙”。这是保持正常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和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就像“有隙”才能使两根木柴更好地燃烧一样,“有度”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和心理的融洽。
人既有社会的共融性、从众性,又有个体的独立性、私密性。一方面要求在人与人交往中提倡团站友爱、亲密无间,另一又要求人们要互相尊重、给予彼此一定的独立空间。这就像物质中处于平衡状态的原子之间存在一个平衡距离一样,两个原子一旦小于这个平衡距离,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引发化学反应。
其实,身体与身体的距离,既反映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也是人们保持和调整心与心的距离的重要方式。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同事、朋友等等之间,为了保持心理的相融,他们必须适时保持和调整彼此间的距离,这既有身体与身体的距离,也有心与心的距离。尤其是异性朋友之间,距离的把握就更重要了,否则很容易把彼此置于尴尬的境地。靠得太近,容易给人传递不恰当的暧昧信息;而离得太远,又会令朋友之间显得陌生和不自然。
可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身体间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都是必须考虑的。在现实生活、工作中,重视“温热有隙效应”很必要,要实现人际间信任与亲密的目标,营造恰当的距离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