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前提下的贷款模式,迅速让位给新模式——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银行业这一新模式被监管机构全面认可,因为银行并不拥有贷款,也就不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减少了储贷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这些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了,换言之,风险实际上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
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敲响了限制证券化的警钟。拖欠债务、违约以及个人破产案例开始增加,不应该得到信用卡以及房屋净值贷款的家庭首先陷入困境。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引发了 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事件从东南亚负债的经济中酝酿,后来一直延伸到俄罗斯,最终导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在1998年秋季,有几天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停止了。在美联储调低利率,房利美和房地美迅速购买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给市场提供了急需的流动性之后,恐慌才平息。可是对许多金融机构来说,这些救市措施还远远不够,许多银行最终要么被兼并,要么面临倒闭。危机的影响大约持续了10年,直到发生次贷危机。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过,次贷本身的总金额只有1.3万亿美元,即便“全军覆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次贷进一步变成了次级债务,其金额立刻被放大了40多倍,变成 55万亿美元。当房价高到再也没有“傻瓜”愿意接手房产的时候,房地产市场中的交易便无法继续,人们避之唯恐不及,那把锋利无比的下行利剑,一下子斩断财富金字塔上的阶梯,底部立刻松动、崩溃。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价格也已高到让交易无法继续的地步,不过幸运的是,中国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在金融领域实行全面证券化。但是中国已经打开了大门,国际金融资本已然大举挺进中国市场,它们将一如既往,在获得利润后转身离去。国际金融霸权已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劫掠过一波财富,那么在进行金融证券化之后,情况又将如何?这里我们举一个实例来具体说明证券化的威力。
在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和房贷经纪公司通常都是小型企业,属于低成本营运的行业,出现和消失的速度都非常快,完全依赖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和经营状况。在房市火热的时期,市场上有一半的次贷是通过全美最大的30家放贷机构发放的。其中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异军突起,靠火热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壮大。该公司在2006年独占鳌头,其发放的抵押贷款占全美市场的20%,价值约为美国GDP的3.5%。然而该公司原董事会主席兼CEO安杰洛?莫兹罗后来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涉嫌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如果罪名成立,他将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美国国家金融公司的传奇主要是由银行的抵押贷款业务缔造的,这是一个炮制巨额利润的“印钞厂”——其通过各种渠道将抵押贷款发放到全国范围,并销售到二级市场(投资者在所谓的“二级市场”上买卖新上市的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纽约证券交易所就是人们看得见的流动性最大的二级市场),这些抵押贷款的主要形式就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该公司在2006年发放的抵押贷款占全美市场的20%,但其中却含有45%的不符合常规的房贷。所谓不符合常规是指公司有一项贷款政策允许其放贷给可支配收入少于1 000美元的家庭。这还了得!这群低收入家庭连生活支出都难以为继,因此肯定无法按时支付月供。尽管人人心知肚明,但只要有钱赚,谁管得了那么多?反正贷款一经包装,转手就被卖给投资人了,投资人才是真正的冤大头,是房贷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