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几年前的故事了,在大学即将开学、捐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再次成为社会热点的时候,我又不觉想起这个故事。有一位儿童父母双亡,幸被一富豪资助,从此衣食无忧,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常有媒体对其追宗报道,富豪资助的事迹便时常见诸报端。大学毕业在即,又有记者采访,问其准备怎样感谢资助人。谁料,此人语出震惊四座:“不,我不感谢他,贫穷是最可耻的事,他用我的贫穷换取荣誉,我们是等价交换。在别人的资助下长大成人,顺利完成学业,却以“贫穷换取荣誉的等价交换”为由而拒绝对资助人表示感谢,其做法是否妥当,值得深思。
看过《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名字好像叫做《感恩的心》,是说一个小镇上的人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别人对自己所付出的一切,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要对于父母所做的每一顿餐饭,所买的每一件衣服,无论是否真的满意,都要表示谢意。对家人如此,对家庭以外的所有人也如此。只要别人对自己有所付出,哪怕是一丁点的付出,也要表示诚挚的感谢。当作者为一件小事而受到真诚的感谢时,即刻为小镇的感恩之心所震动。回过头来,当一个并非自己父母的人,捐助自己长大成人,完成学业时,我们是否需要就此表示感谢?
一个父母双亡的儿童要生活下去,需要社会的捐助。我们不能苛求这份捐助是无私的,因为,作为捐助者的富豪并不是慈善家,做出捐助这一举动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客观上于人、于己、于社会教师有益的。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富豪通过资助别人而获得一定的形象宣传回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我们也理应对这一善举进行宣传和报道。
不可否认,捐助也给受捐助者带来了苦恼与尴尬。面对媒体过头的炒作和别人异样的评头论足,受捐助者确实在经受着一种艰难的心灵考验,如自卑,缺少尊重和理解。但并不能就以此而断定捐助者是以受捐助者的贫穷换取荣誉,是等价交换。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由捐助而带来的荣誉与受捐助而带来的尊重问题无法以具体的量度来进行交换。而实际上,即使不接受捐助,依然要面对贫穷带来的自尊问题。
因为贫穷,我们需要捐助;因为贫穷,我们也需要自尊,我们应当理性的接受捐助并理性的对待由此而带来的尊重问题,毕竟我们要的是生活,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以感恩的心面对社会的爱心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