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紧张 你可放心


昨天,盼了很久的7月份重要经济数据终于亮相。相信不论在北京决策层中,还是在关注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中,反应不完全一致。有人紧张,有人轻松。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工业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均有明显放缓。7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3.4%,增速低于6月份的13.7%。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4.9%,增速低于1-6月的25.5%,也低于经济学家此前预计的25.3%。

 

工业增加值和投资放缓是意料之中的事。金融危机期间的刺激政策正在退出,刺激效应逐步消退。况且,北京不断对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打击,一力加强对高污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政策限制。双管齐下,经济活动自然相应放缓。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放缓的评价不一。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但尚没有看到硬着陆的迹象。而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Prakash Sakpal则认为,官方统计数据传递出的信息是,需求放缓可能加剧经济增长忧虑,这或许导致政府采取更宽松的政策。

 

另一个大家关心的数据是消费者物价。7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3%,增速高于6月份的2.9%,略低于经济学家此前预计的3.4%的涨幅。从物价上涨的结构看,这个上涨的主要动力是全国水灾推动的食品价格上升。作为CPI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价格,7月份同比上涨6.8%,高于6月份涨幅5.7%。而非食品价格仅上涨1.6%,涨幅与6月份一致。当然,另一个因素是因为去年同期CPI涨幅的基数较低。

 

不断听到有评论担心CPI将升逾4%。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相反,未来几个月通货膨胀压力下降有相当可能。往CPI的上游看,7月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8%,较6月份涨幅6.4%下滑,并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涨幅5.4%。这说明从成本一端转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缓解。我估计,今年年底前,CPI的升幅至多是接近北京所设定3%的物价控制目标。

 

引起市场正面反应的,应该是同一天中国央行发布的人民币贷款数据。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328亿元,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6000亿元,也低于6月份新增贷款总额6034亿元。1-7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达到了北京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69%。截至7月底,广义货币供应指标M2同比增长17.6%,增幅低于6月份的18.5%,也低于经济学家和市场的预期。

 

7月份贷款增长的迅速放缓,令不少人忧心。比如,高盛经济学家宋宇称,货币和信贷供应的放缓是一个警示信号。他认为这种水平的货币供应增速过于紧缩,短期内会给内需的增长施加更多下行压力。这种悲观看法导出一种猜想,即北京是不是可能放宽其7.5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贷款目标。央行此前曾郑重表示,不会改变以上既定目标。而乐观派,如瑞银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则预计北京会保持政策稳定,不会调整货币政策。

 

其实,对市场来说,北京决策层和经济学家所忧所急,未必是坏事。投资者尽可以从紧张者的紧张中看出好的信息。经济放缓,货币供应增速放缓,统计表有助于减轻调控和紧缩的急迫性,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随之减小,央行很可能不再继续收紧银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依然高于M2,说明市场流动性宽裕。有人紧张,你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