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徽文化”不能被割裂
“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和“敦煌学”、“藏学”齐名。作为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徽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和整体系列性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徽文化”由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及徽商、徽剧、徽菜、徽雕、新安篆刻、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村落、徽派民俗等文化流派构成,“徽文化”也让徽州成为中华大地一个名播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明代名剧《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就曾在《游黄山白岳不果》中感叹:“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更是惊叹:“徽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里面的一个大的角色,凡是热爱中华文化的,没有不热爱徽文化。徽文化非常纯正地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另外又有着多方面的地域性创造,有很多的‘非遗’和物质文化遗产,都达到一种文化的极致。”
“徽文化”的辉煌,尤其是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崛起,称雄中国商业数百年,造就了“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神话,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徽州作为千百年来承载“徽文化”的载体,还和同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安庆一起,构成了“安徽省”的省名,“徽文化”也因此成为安徽省建省以来最为重要、最具持续影响力的文化。
从历史上来看,古徽州千年以来一直拥有“一府六县”的建制,包括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婺源六县。徽州地域的相对稳定,也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直到20世纪,徽州地理概念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动。1934年,蒋介石出于围剿红军的需要,将婺源县划归江西,但由于“徽州”二字对于全体徽州人的归属感,徽州同乡和婺源人齐声呐喊,发起了“婺源返皖”运动,使婺源于1948年重新划归安徽。1949年,因婺源和江西先于安徽得到解放,婺源又被归入江西区划,导致“徽州”长期被两省分割;1987年,一直属于徽州管辖的绩溪县被划归宣城地区,原先的“徽州地区”又改成了“黄山市”,使“徽州”地理概念进一步缩小,目前仅剩下黄山市的一个区,“徽州”已经面目全非,“古徽州”也已经支离破碎。
“徽州”地理被人为割裂,也造成了“徽文化”的割裂。如今“徽文化”所形成的“两省三地”局面,导致众多“徽州人”没有了归属感,这无论是对“徽文化”的研究,还是对“徽文化”的传承,都是极为不便的,长此以往,将会对“徽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
如今,正值安徽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笔者建议,安徽省有必要努力恢复“古徽州”建制,以大力弘扬“徽文化”,打好安徽文化的根基。
当务之急,应将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并将绩溪县重新划回徽州市,并作为“强省战略”,争取国家的同情,使婺源县重新回归徽州,让完整的“徽州”概念来呼唤海内外对“徽文化”具有认同感、归宿感的徽州赤子,和我们共同努力,让“徽文化”再造辉煌,促进安徽在中部的率先崛起。
我的相关文章:
张宝顺的“上网听民意、下网解民忧”,值得期待!
宝顺书记,这一枪开得好!
就“文山会海”,我给金山书记拍一砖
王三运省长做客《人民网》,我直抒胸臆
远学北京,遏制公费出境游——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三
远学北京,重拳填会海——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四
呼吁大力压缩达标、评比、表彰活动——我策为安徽发展献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