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一把手工程”,确保文化体制改革顺风顺水


安徽以“一把手工程”,确保文化体制改革顺风顺水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既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也没有雄厚财力作支撑,安徽用“一把手工程”力度坚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重点改革任务。

安徽省此次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完全按照中央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稳步推进,这也是继国有企业大规模成功改制之后的又一个大动作。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以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铁饭碗”,变过去的“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激发演艺单位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市场和观众来检验文化产品的优劣;打破“大锅饭”,以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打破“论资排辈”的体制藩篱,使一大批骨干演职人员脱颖而出,让本已“老态龙钟”的文艺演出院团重新焕发出活力。

由于改革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阻力在所难免。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安徽省也出台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在社保方面,为年满50岁或工龄满30年的演职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通过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解决现有职工与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差别。

在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上,凡属于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的,可继续保留行政划拨方式;采取出让和租赁方式处置的,其土地出让金和租金可作为国家资本金,用于职工安置分流;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的,可以作为国有资本金注入转制企业。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仅2006年—2009年,全省转制单位和新办文化企业减免的各类税收就高达9.67亿元。

在财政支持方面,政府也给予一定的扶持和投入,但新的财政投入,所起的功效却与此前有天壤之别。按照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所说,那就是:不再是花钱“养人”、“养单位”,而是花钱“买服务”。

由于将文化体制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各市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省委书记张宝顺到任后,第一个踏访的也是文化改革部门,以表明省委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安徽的文化产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已形成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演艺集团、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08年增加值达到了260亿元,首次超过了汽车工业,成为安徽新的“领跑”产业。

2009年,改制后的芜湖艺术剧院与改革前的2005年相比,在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演职员月平均收入上,分别增长了7.1倍、19.5倍和2.6倍,取得了单位收入和个人收入齐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大好局面。

这场错综复杂、涉及众多人切身利益的改制,因为被列为“一把手工程”而进行得顺风顺水,不但令安徽一跃而成为文化大省,也使绝大多数参与者在改制后生活得更好,真正实现和此前国有企业改制一样,先改先受益。

 
我的相关文章:
文化强省,“徽文化”不能被割裂
张宝顺的“上网听民意、下网解民忧”,值得期待!
宝顺书记,这一枪开得好!

就“文山会海”,我给金山书记拍一砖

王三运省长做客《人民网》,我直抒胸臆

远学北京,遏制公费出境游——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三
远学北京,重拳填会海——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四
呼吁大力压缩达标、评比、表彰活动——我策为安徽发展献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