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整合三管齐下 上市公司蠢蠢欲动


外有竞争压力,内有行政推力,央企整合似乎势在必行。据本报记者了解,诸多央企近期都在密洽整合对象,部分上市公司股价也随之异动,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将是央企整合大年。

  央企整合将遵循什么思路?哪些央企最有可能被重组?央企重组将涉及哪些上市公司?我们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归结出了央企三大整合模式:强强联合、以强并弱、重要行业加速产业链整合,这些整合模式将在未来半年乃至一年中陆续上演大戏,相关上市公司将出现不错的投资机会。

  “中投二号”(国新公司)的脚步渐近,央企户数减至80到100户的“大限”将临,诸多央企密洽整合对象,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异动连连,这些信号都表明,今年将是央企整合大年。

  作为众多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央企的举手投足都牵动着相关上市公司的神经。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央企实际控制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共有307家,已经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企业22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34.57%,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已经达到26.46%。

  央企整合究竟遵循什么思路?哪些央企最有可能被重组?央企重组将涉及哪些上市公司?众多机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由于“中投二号”挂牌以及央企户数减少的对象都主要是规模较小央企,市场将大部分目光集中在排名靠后的央企上,一些券商研究部门甚至按照央企规模详细列出可能被重组的央企及上市公司。

  然而,多方信息显示,央企整合不仅仅停留在减少户数这一层面,下半年,央企“强强联合”,央企“以强并弱”,重要行业加速产业链整合方面,仍将陆续上演大戏,相关上市公司重组预期颇为强烈。

  科研院所和贸易类央企将减少

  不管是并入产业集团,还是纳入“中投二号”,科研院所和贸易类央企在下半年难改被重组的命运。

  规模过小,是科研院类央企被列入“待嫁”队伍的主因。从2008年央企分户运营情况可以看出,科研院类央企的资产总量、利润与其同行业的产业集团相比,显得实力较弱。有数据显示,科研院所的资产量、利润总额等指标在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总规模中所占比重仅为1%左右。

  据记者统计,目前尚待重组的科研院所包括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其中,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为北矿磁材,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控股有研硅股,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拥有烽火通信,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为大唐电信和高鸿股份的控股股东。中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根据上述央企规模排名预测,上述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下半年均面临被重组的命运。

  贸易类央企也同样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其中规模最小的中商集团2008年末资产总额为1亿元,规模最大的华孚集团公司的资产总额也仅为17亿元,与相关产业集团动辄上百亿的资产规模相去甚远。上述两家贸易类央企涉及的控股上市公司分别为华联股份和酒鬼酒。目前有迹象表明,中商集团有可能被纳入“中投二号”,而华孚正在中储粮与中粮集团之间选择“婆家”。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6月底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国资委将继续支持科研院所、设计企业与产业集团的联合重组。分析人士认为,科研院所和贸易类央企并入产业集团,是国资委一直鼓励的方向,但如果这些央企找不到合适的婆家,则很有可能被打包进入“中投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