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以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研究,即知识的形成以直接经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

我们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独有的触角去搜寻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活动的主题应生成于学生生活,与他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在观察、思考、活动、操作中有机生成。以自我为圆心,以能力为半径,去划定自己所要探索的领域,去探究其中的奥妙。在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全方位探究,从中获得独有的理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感受幸福,创造快乐。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三、活动理念

    1.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延展升华。

    2.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3.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4.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四、内容规划

本学期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开展活动:

1.走进社区服务实践。发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综合作用,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生活,学会为他人服务,培养实践能力和奉献意识,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2.走进中秋探究感悟。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但孩子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得并不深。开学初,正值中秋节来临,可利用这一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故事、跟中秋节有关的诗词、中秋节的食品等,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的传统节日并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研究甲型H1N1流感。目前,甲型H1N1流感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为让学生切实了解这种病的起因、预防等知识,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了解等方法,了解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有哪些症状,我国内地疫情形势如何,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染,有何预防措施,现在是否有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等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更好地预防和提高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目的。

五、操作程序

1.确立活动主题。本学期初步预定师生共同开展三个活动课题,教师要结合实际,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每一次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组织开展活动。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教师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的后继思想,体现活动的生成性。

4.活动总结。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六、关于评价

1.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2.倡导评价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

3.注重评价的宽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