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广州


 

       说起广州,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南海之滨的东方明珠,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称“楚亭”。就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现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广州城的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

     在唐代时,广州便已成为“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世界性贸易巨港和中外文化荟萃之地。今天的广州,是华南当仁不让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更是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古代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当代广州,是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在区域文明史的进程中,广州又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广州曾两度成为唯一对外开放港口,并特许十三行商人统一经营全国对外贸易。这种状况,使广州成为明清时期“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进出口贸易商品量值不断增加,时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而创办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则是现今国内外贸易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广州与香港、澳门等地也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语言上,三方是相通的,都是使用粤语交流。经济上,原来有粤港澳小金三角的说法,目前粤港澳经济上已经有一种朦胧的、初期的一体化,而且是互补的。地理上,粤港澳与国际是最早句连的。

广州,还是革命的策源地。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其中心人物及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无不与广州发生紧密的联系。比如广东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等。以及改变中国一穷二白面貌的改革开放,也让广州在全国城市改革中先行一步,率先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这使得广州市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改革开放的各项优惠政策,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兴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和华侨之乡的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发展外向型经济。

     有人说,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也是一座城市的“味道”。广州,作为一座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特点,地处岭南中心的广州孕育出了岭南文化特色,粤剧、粤曲、广东音乐、书法、画派、建筑、盆景、工艺美术、民俗、饮食文化等岭南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可以说,广州是真正的岭南文化聚集地。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锻造,广州人形成了讲求实效、乐观进取、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文化心态,因而促使新一代青年知识阶层的崛起,使他们能够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有胆识、有魄力去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和思想,融汇到自己的文化和思维当中。多年来,广州发挥其特有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优势,孕育了一大批开明的地方官员和许多有理想的媒体人士、专家学者,比起北方的保守,南方敢言敢为的精神特别是普世的人文关怀犹如异军突起,渐渐影响和推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国际上各异文化融汇交通,却并没有什么矛盾,这得益于广州人的文化心态:包容性。包容性文化传统的形成于文化多源有关,比如珠江三角洲的文化曾经吸收了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因素,也接收了外来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部分影响。这种由多元文化融合成的区域文化往往具有包容性的特征,这就是能对外来的、新异的文化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吸收,并为己所用。

     摈弃这些沉重的历史外衣,广州人骨子里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对生活的讲究非常细致,让人称羡不已。广州人的精致,体现在饮食上。广州式的饮茶,与其说是“饮”,不如说是“品”,是“叹”。“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饮食制作的精细,与广州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开,广州人的享乐主义,充满了世俗享乐的人性和情调,表现在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追求。粤菜厨师中流传着这样的祖训:“有传统,无正宗。”体现了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广州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抛除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不在乎菜肴多少,但非常注重养生之道。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广州的面貌逐渐日新月异,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随处可见的高楼建筑,却也未有掩盖广州西关古屋的古色古香;不断流入的国际文化,也未有吞噬广州本土文化的光芒;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未有消蚀广州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高楼俯瞰广州夜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流水如龙的车流,与两岸灯火交汇成一幅动人画卷。这个城市给予我们的,是如此的自在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