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天技术能与美国抗衡的秘密


   

   

    最近一直看汪浩有关推广系统论的资料。在1988年为钱学森《论系统工程》写的序中,汪浩教授说,“最早应用系统工程并取得显著成就的是航天系统。”

    那么,这些显著成就在哪里呢?

    我个人觉得,这些显著成就表现在航天技术的高可靠性、高准确性的同时,研制费用非常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记得当年杨利伟上天回来后,我们国家曾公布我们国家的载人飞行研制费用为不到100亿人民币,只是美国研制费用的10%左右。

    很多人不相信这个结论。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我相信国家的结论。

    为什么?

    在我的研究家居的职业之外,我还是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的常务理事。因此,每月总会抽出一些时间为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尽一些义务,比如访谈一些校友。这些校友大多在国家的国防领域是技术骨干。访谈多了,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哈军工毕业的人在看问题的角度方面及思维方式方面和地方大学毕业的人有明显的不同。这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哈军工校友的系统思维能力大多特别强。

    强到什么程度呢?

    商法尊老师是我在国防科大上学时的领导,现在是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的副理事长。尚老师很喜欢写博客。在他的博客上,我了解到一些惊人的数据。

    尚老师的博客里讲过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发明人康鹏的成果。那里面有一个数据比较。

    康鹏是我国建国50周年计算机行业10大影响力人物之一。名列前三。

    尚老师博客中转引的徐祖哲的文章中说,

    当时我国半导体器件还不能满足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供计算机用的晶体管型号、产品寥寥无几,质量也不过关。冷风不断地吹过来:“人家专业院所技术人员多,加工、试验、资料、后勤条件俱备,120多人会战,都没有搞出来,你们10来个小年轻就在坦克仓库中,还能搞出来?”

    康鹏偏不信这个邪。在攻关中,晶体管的工作寿命短和不稳定是两大难关。电流小,状态就不稳定;加大电流,管子很快就烧毁。康鹏大胆提议:我们不是做管子的,内部微观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把晶体管的电流进出特点搞清楚,把三个电极间的电流关系搞清楚,不让里面的问题影响使用,不就达到目的了吗?慈云桂同意了他的看法,让他放手安排。

   “用国产的参数不一致的晶体管,构建出一致的、波形宽度标准的电路”,是当年康鹏的目标,而他确实做到了。当年5月,25岁的康鹏就完成了第一项发明“隔离-阻塞振荡器”,解决了晶体管性能不稳的问题,初战告捷。

    国外解决“信号竞争”是靠逻辑方法,用四个逻辑门来实现隔离阻塞,一个触发器就要用20个晶体管;另一个方法是用延迟线,会影响计算速度。康鹏不选延迟线,也不多用晶体管,他另辟蹊径,利用晶体管自身的性能解决隔离阻塞。最后的结果是,国外用10个管子,康鹏用1个。

    这段引文里有两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1、研制队伍,别的院校120多人,康鹏的小组只有10来人;

    2、国外解决一个问题要用10个管子,康鹏用1个。

    这就明显的看出,康鹏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费用会有多低!

    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康鹏的研究思路与别的国家和别的院校是多么的不一样。

    需要指出的是,康鹏研制晶体管计算机的周期也是很短的,尽管后来康鹏计算机的电路图向全国同行公开,但康鹏计算机的寿命也是很长的,生产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那么,康鹏的思路是不是有代表性呢?

    是的。

    在康鹏之前,柳克俊教授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所用的原理也是迥异于其它国家的。在哈军工校友滕叙兖的博客里有相关数据的描述:

   当时最感困难的是元器件奇缺,国内新研制的元器件质量不过关。柳克俊和同志们跑到北京求援,由于不得不改变一个元件,他们原来的试制方案就得完全推翻。

    柳克俊去灵镜胡同看望陈赓,陈赓鼓励他说:“小柳啊,你别管他什么列别杰夫,我们干我的!不一定都照着苏联的办,舰艇上落后的机械拉杆式指挥仪,一定要取代它。经费、材料有困难找院领导,找系领导,让他们出面去解决。”

    柳克俊从陈赓那儿获得新的动力。他人勤快,跑到科学院请教专家,专家建议用并联方案解计算机的记忆装置。柳克俊回到学院和大家研究,如果按文献和科学院专家的意见,上并联方案,电子管要用600个以上,这么大的体积根本上不了舰。可一时又找不到好方案。

    正在北京参加“八大”二次会议的刘居英打回电话,询问“331”组的进展,他让黄景文转大家:毛主席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请同志们坚定信心,打破一切框框,走自己的路。黄景文和邓易非经常蹲在“331”组,鼓励大家坚持上专业机这个方向,不要动摇。

    柳克俊和全组同志重新考虑方案,大家七嘴八舌,集思广益,终于搞出一个小管子的串联磁心方案,电子管降为100多个,解决了上舰的体积问题。

    在这段描述里,柳克俊小组把文献上需要600个以上的电路,改为只要100多个就解决了问题。在我访谈柳克俊教授时,柳克俊教授称之为“算盘原理”。

    在航天技术上,相信有关的技术人员也是采用了全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系统论思路和方法,实现了高性能下的低成本。

    我在想,如果把用于航天领域的系统论方法用于民用行业,其效果一定会象原子弹裂变一样。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为推广系统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兴地是,我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目前,我正在和校友会商议:

    1、选择哪个行业做突破口?

    2、如何使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让其它行业的人能够听得懂、乐意听?

 

文章来源:

尚老师博客,哈军工回忆录

http://hjgmemoir.blog.sohu.com/135256196.html

老藤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032fa0100bjyx.html#comme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