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榛峪长城美如画
文/铁牛
昨天全经联一行30人来到位于怀柔慕田峪附近的大榛峪村,品农家饭、登古长城、。早晨7点半从建德门出发,上京承高速、过青春环岛,沿着慕田峪的大旅游导向牌就一直杀下去了。但是我们不是上慕田峪方向走,我们绕过慕田峪路口的岔路口直奔渤海镇这边下去了。
后边这段路程由于已经过了旅游区,道路明显变窄了,路况也差了。在穿过渤海镇的时候,还遇上这个镇子正在改造供水管道,本来就不宽的过街通道,变得更窄了。公交车、大卡车、拖拉机、小蹦子什么车都有,都要在小镇通过,一个字乱呀。
好在我们的师傅是旅游车专职司机,碰到这类的事情多的去了。我把行车路线告诉是师傅,说是在渤海镇右转,然后到庄户再右转右转就可以见到大榛峪民俗村欢迎你的大牌子了。
师傅对这块比较熟悉,简单地和农家院的大嫂联系后,就明白了——大榛峪其实就是响水湖方向。我们的计划是进村要在号称“吃住第一家”的喜凤农家院小息,然后登城回来后吃饭。有人说,可以先吃饭,后登城,那怎么行?吃饱了、喝足了谁还想费劲登城?谁不知道倒在床上聊天舒服?
电话里说在68号院门口有人等,我们下车后就直奔68号大院走,里面的人还挺热情,问过之后,人家这是家会馆式的度假村,挺高档的,我们还纳闷呢?农家院发展的真快呀!原来这家是大榛峪村61号,要在往山坡上走一小段路程。
不过这家还真不错,我们定的是30元的标准,人家每桌给上两条大个的虹鳟鱼,还有一只炖柴鸡,其他菜管够,最舒服的是在我们汗流浃背地回来后,人家早就把一锅凉粥给准备好了。
今天的登城让不少人很受伤,原因是不少路段要在密林中穿行,而很多人是穿着短裤、T恤就来了,穿凉鞋的也有。打伞的大家看到了,比例相当的高。这也是好事,美女多呀!可能有压力,更可能是动力,没有一个人被落下,全部的都登上了伟大的长城。看来呀,没有什么不可能。当初的帖子上还要求什么速干衣、登山鞋、登山杖什么的,在咱们这些人面前也就是传说了。
虽然人们都登上长城了,但是最后登上西大楼的只有13人,其中男3人,女10人。王浩感叹:这也是中国体育的缩影呀,阴盛阳衰有点严重呀。
为什么还有十几个人没有到顶呢?是这些人不够强壮吗?是这些人没有意志吗?都不是,是安排有问题,如果是穿越的话,每个人就都上去了,谁让你给人家留后路呢?特别是早早就告诉人家还要原路返回,这不是给人家暗示吗?
还有一点就是发挥我们的行业传统不够,也就是说忽悠的不够,人家都积极地登到长城上了,怎么就登不上烽火台呢?鼓劲呀,动员呀,较劲呀,给点诱惑呀,当然还有好多办法了。
为什么一定要登顶呢?为什么一定到最后呢?因为这些地方虽然很近,但是我们也可能就是这么一次。另外,就是到顶不是靠体力,也不是靠毅力,就是靠我们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走不动了就歇会,在山上的小树下,沐浴在小风中,那种舒服的感觉呀,一个字就是太爽了!
其实最最痛快的是什么吗?就是到了平台上,把后背上的背包往地上一仍,然后痛快地高喊一声,我爱你!长城!刚才还举步维艰的疲劳就一点也没有了。
登山总是要有点上坡,徒步吗,那就一定要有距离。这次的路线各取所需,也找到了户外的感觉。就是披着星星出门,戴着月亮回家,不管怎么说,我们这一大天都在山上了。
享受过程,我们不想别的,因为我们就是来看风景的。
大榛峪长城简介:
在怀柔渤海镇的大榛峪村,有一段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横亘在村子后面,这里因交通不便,前来的游人稀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
大榛峪长城应属怀柔境内的重边长城,从北沟的水关到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中间可分为三段,水关-西大楼-大榛峪关(贾家口关)、大榛峪关-牛犄边-驴鞍岭口和村子东边的旺泉峪长城,长城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西大楼海拔900多米。
大榛峪长城,徒步可至长城西大楼、贾家口关、驴鞍岭、驴鞍岭关、连云岭、磨石口关、旺泉峪、耷拉边、北京结、九眼楼等。
据文献记载,这段长城是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由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督造而成。大榛峪长城东连慕田峪长城,有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箭扣长城”,及著名的刀把楼、牛犄角边、鹰飞倒仰等;西连西风驼和长城重镇之一黄花城。
信步走进大榛峪村,穿过村庄的一段水泥路,开始进入峡谷的入口,路面碎石特多,四周的小山上树木茂盛,有杏树、核桃树、栗子树、花椒树等等。
走不远,转过一个小山,就看到前面山上一段长城沿山脊直插谷底,然后掉头向上,翻山而去,十分壮观。
北侧的两座高山好像屏风一样遮住了半边天空,正对眼前的是两山之间的峡谷,好似被巨斧劈开,十分险要。两段长城汇聚在山谷中,渡过山谷的地方建有极具特色的门洞,供溪水通过。
在谷底的长城已被洪水冲断,露出巨石累起的长城断面。在峡谷的右侧有小路可以上山,经过一段石阶路就可登上长城。峡谷东侧的一段长城自然坍塌得比较严重,看上去摇摇欲坠。但越向上,保存得越完好。
大榛峪长城有几个特点,首先,从谷底向西侧的长城并未沿着山脊继续向上修,而是从中间的绝壁突然向下拐了九十度的弯,沿着谷底再盘旋而上;第二,这里的长城东西两侧建筑形式完全一样,而谷底这段却明显不一样;第三,这里的敌楼规模较大;第四,这里的石刻保存较好;第五,这里有不多见的长城三叉交汇城门一座,门洞保存完好。
大榛峪长城是一段残缺的城墙,又是一曲历史沧桑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