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7月30日《呈现中国匈奴的激荡历程》(高维生
高维生
看了杨献平的很多作品,一种是写太行山下的小村庄,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份温情和感动。另一种是写现在的居住地——巴丹吉林沙漠,这时的他,更多的体现男人的刚性。这两种情感纠缠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的匈奴》一书是杨献平花费多年的精力,在数百册史书中逡巡,并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而铸就的。一座山峰,一条河流,一段古歌谣,一个民间至今流传的故事,在心灵中形成了一支不可抗拒的创作之河。他用现代人的眼光,第一次站在匈奴民族的角度,书写了那段惨烈而又充满宏阔历史的心血之作。2007年夏天的敦煌夜市,杨献平在悠闲的游逛中,看到一个木雕的狼头,它充满了野性,表现了一股征服的激情。偶然遇到的木雕狼头,把埋藏在他心中对古匈奴的情感调动出来。十多年来,杨献平生活在巴丹吉林,走遍了周边的区域,对历史的冥想和思考,使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许多年来,那首匈奴的古歌,一次次在耳边响起:“扶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与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中国的匈奴》是一部展现匈奴民族历史的长篇散文,杨献平没有做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推到我们的面前,进行喜闻乐见的“演义”。他调动了一切文学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一代代人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展现了匈奴东方历史变迁及蒙古高原在历史黎明时期的游牧文明”。荣格指出:“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绝对重要之处,就是艺术作品应该远远高于个人生活的领域,而是作为人的诗人的心灵对人类的心灵说话。”荣格用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朴素而真实的道理,阐明了艺术的真谛。一个作家不能局限在小情感中,把琐碎的生活搬弄出来,用一点矫情提味,拼凑出一篇篇美文,迎合一些人的口味。一个有品质的作家,他尽可能地拥有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拥有责任、良心和思想,铸造出一只尖锐的矛,刺向商业扩张的时代。有些写作者,翻开历史的黄卷,抽丝剥茧般找出碎屑的轶事,为报纸写一些“麻辣历史”,他们不敢触及厚重的历史。杨献平有多年的塞外生活,粗糙的风沙磨砺了他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对巴丹吉林沙漠有了深深的热爱。这种爱不是间歇性的忽冷忽热,而是一种男人的执著和诺言。他生活在历史上匈奴帝国的发源地,在古老的天空下,有了新的思想。杨献平没有囿于资料上的记载,而是关注人,在漫长的帝国的兴与衰中的表现。通过人的命运起伏,叙说了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变迁。
杨献平说:“至于我为什么要写匈奴,一个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另一个,是我已经把自己当作‘匈奴’了——既然匈奴出自于‘夏后氏之苗裔’,我们就没有理由将之称为异族,他是世界的,也更是中国的。在匈奴历史之间,不仅可以找到一个民族的风习与秉性,精神和灵魂,也能够找到我们乃至我们自己的失败和荣耀、过去和未来、痛楚与愉悦。”这是作家的真心实意,他的血脉已经扎在西域,说自己是匈奴了。人狼的传说,创造了一个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古老传说中,我们走进了苍凉的西或,在辽阔的天地间,在刀和马蹄交织的拼杀中,空气中挂着血腥的气味,黄沙掩埋了战死的武士,很多人纷纷出场了。冒顿单于凭着一把长刀横扫西域,偶尔闪现出的一腔柔情,同史料中的那个冰冷的帝王迥然有异。冒顿单于是杨献平理想中的人物,一个勇猛的智者,他把匈奴推向盛世的时代。
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张骞,作为汉朝的使臣前往西域,他对开拓通往西域的道路有重大的贡献,我们读史的时候,更多的是了解了手持旌节的张骞。杨献平却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和描绘出一个“忠义”的张骞,凭着一腔勇气和坚守的信念,赢得了对手的敬佩,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掀开的是整个世界,看到的是比西汉更广阔的生命存在,也使中央帝国第一次拥有了一双观望整个人类和言语文明存在的崭新眼睛。”
冒顿单于扣下张骞,并把他的随从分散到各个部落去当奴隶。他下令把张骞流放到西边的游牧地区,看上去是以礼相待,实则软禁,指派一名美女强迫给张骞当妻子。八月的雷雨,高天旷野中,一场大雨的洗礼,不仅滋润大地上的植物,洗去动物身上积攒一夏的疲惫,也给远在他乡的张骞送来温暖的安慰和美好的希望。千辛万苦并没难倒张骞,他的胸怀能奔驰一匹骏马,情感融化坚硬的山岩。张骞迎着风,顶着雨,大声唱道:“苍天兮万里无疆,猛士兮寸断柔肠;暂困匈奴兮为此伤,何日西行兮望穿苍茫!”张骞淋漓尽致地在雨中狂歌,他的情感与风雨融合,飘荡在西域的大地上。风停了,阳光出来了。杨献平写道:“张骞喊完,眼泪猛然落下,和雨水一起,落在伊莉雅的的后背。张骞垂首,看着瑟缩发抖的伊莉雅,心中一阵柔怜伸出手掌,就着雨水,抚摸了一下伊莉雅。”杨献平透过张骞的泪水,读懂了他复杂的心世界。并没受制于史料,通过详细的解析,挖掘出人在历史中的丰富性。细节的描写,朴素的文字,使张骞的形象更具有人的力量。
杨献平精心地梳理历史的脉络,在典籍与传说中有了新的发现,用现代人的思想重新解剖了匈奴在各个历史时期激荡的历程,尤其是对夏商、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的诸多君主名臣的个人命运。
西域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匈奴更是传说一样的帝国。杨献平讲述了匈奴帝国的兴衰,他的文字牵引我们走进大漠,走进历史的深处。黄金的色泽,粗糙的沙砾,沙漠是整部书的主题音乐。在这个旋律的变化下,一个庞大的帝国,上演了一出从兴旺到衰败的大戏。
2010年6月7日 于一苇庐
(《中国的匈奴》,杨献平著,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