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体系建立和我们救灾理念的务实


    依据中国传统民俗,815--灾难过后的头七,全世界的五星红旗又一次为一千多名逝者低垂。这已经是继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中国政府确定的第三个全国哀悼日。20100815日 12: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面对灾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对灾难保持应有的预防,以及灾情发生之后,如何紧急处置,经历了汶川、玉树地震之后的中国社会,最近这几年正是出于灾难频发的时期,而就在这个阶段,这个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系统也是在灾难之后逐步建立起来。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战略发展期,从另一角度而言,中国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这其中,种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即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威胁之一,无论是地震、台风、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难,还是矿难、化学污染、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事故灾难,都对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这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面对灾难之后的重新思考,而且这种话思考和应对,不仅是中央的高层从总书记到总理在第一时间的指令即使发出,亲赴第一线的现场处置,以及全国各地的紧急动员,危机使得中国社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从无到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管理中逐步嬗变完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日益增强。

    81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会议强调,现在正处在抢险救援的重要时刻,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

  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中国的危机管理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预示着中国社会的更趋于成熟的正后方管理理念的完善。面对灾难我们需要满腔战胜灾难的万丈豪情,更需要科学处置这些突发危机事件的协调、组织、施救的能力。而且是在我们用全国哀悼日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到现在我们已经举行了三次,这样的哀悼日是举国表达的悲哀之情,是对逝者所表达的具有崇高敬意和哀思的仪式,因为这是国家的名义,是整个民族在表达这种深深的哀悼和思念。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灾难的频发,使得我们对于国家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是国家的非常时期,正是有了这套初步完备的应急体系,明确灾难发生后,具体启动哪级预案,又根据预案级别,明确哪些单位的哪些领导,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灾难现场,在汶川、玉树、舟曲等重大灾难前,中国政府才能迅速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救灾。对此,有专家评述说:以前的清官机制靠的是清廉、有责任感的官员来救灾,现在靠的是一套制度。

整个社会的紧急系统,经过这两年的灾难的紧急处置的实践,我们在面对灾难发生时,对物质的准备至少不再临时组织生产了,更无须国家领导人四处紧急采购,或是向国际社会紧急呼吁了,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储备物质,这本身就是来自于对应急系统的建设,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民政部组织调运的各类帐篷、棉大衣、睡袋、面粉、方便食品、饮用水、发电机、净水装置等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初步保障灾民和救援人员的各项物资供应

     救援仍在继续,重建已经开始。中国,正在自我修复和更新中,不断增强在磨难中前行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在面对灾难出现之后,会有更为坚强的应急灾难的队伍和社会组织能力,更是有了足够应对灾难地物资储备,这是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更加务实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在哀悼日之后,我们还不能只是沉浸在悲痛中,而是需要在悲哀中奋起,在灾难中艰难前行。

      笔者注意到这样的一条信息,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表示,将跨部门、跨地区联动,抓紧组建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年底前,东部所有省份要完成应急救援总队的组建,80%的市、县要完成组建任务;中部50%、西部30%的省、市、县要完成三级组建任务。而这一切,在本次的舟曲救援中又一次经历了实战演练。

    此外对于灾难如何重建,如何采取何种措施重建家园,也应该有一个更为慎密的规划,因为这次的汶川又发的泥石流,并且淹没了映秀镇的现实,也在提醒人们对于一些灾难频发区的灾后重建需要科学的精神,这些都是与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以及尽快全面启动灾后重建的实施都是需要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