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勃楠批许石林:不要不懂装懂


这里转发一篇批评我的稿子,列位看看有什么问题。

我随后看情况对此文进行回应,如果大家都看明白, 我就不回应了——

 

新《三国》不是不能批,但请许石林不要不懂装懂来批

作者:赵勃楠   

《新京报》刊登一篇署名“许石林”的文章,大批新拍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本来这个新拍的《三国》也不是什么圣贤经典,不是批不得。在此片开播之初我就大批其片头曲不是一般的烂。但你不能不懂装懂来瞎批。

 

 许石林文中有一段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先把其原文大段摘录如下,以免有人说我断章取义:

 

许文中说:“先扫除一个细节:编导安排那个“助曹为虐”三十年的老荀最后成为曹操孤独的反对者,实在是平地起雷,劈出来的事儿,不合逻辑和情理。根据《新三国》的展现,老荀帮助曹操做了那么多事,给曹操立了那么大的功劳,被曹操呼来唤去,如驱使贱婢,老荀都不觉察曹操的险恶?曹操的言谈举止,流氓无赖,如果老荀还是个正人君子的话,如何能忍受三十年?所以,无耻了一辈子的老荀之所以“被反对者”,目的就是为了借他的灵堂,让曹操说出编导的价值观。”

 

在对曹操进爵加九锡的这一事情上,荀彧还真就是一个地位最高,最有力度的反对者。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封九锡。但荀彧认为,曹操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指进爵并加九锡。事实上,曹操之前加九锡的比较著名的就是篡汉的王莽,加九锡也几乎成为篡权的代名词)。这是《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中明明白白记载着的。荀彧以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从最高的道德层次上有力地反对了曹操的行为。而曹操真就没好意思给自己进爵加九锡,而是等荀彧死后才成为魏公的。《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原文如下: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陈寿和裴松之对荀彧都是持较正面评价,陈寿大概因为现实原因没多写,用了曲笔,但裴松之隔了几百年就比较敢说话,他认为“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这个评论很明确了吧。所以,我对新《三国》里对荀彧的刻画很满意,他原本就应该是这个地位,他是曹操一方的最重要的谋臣。新《三国》里白马门那里与曹植发生争执的情节(这大概是编出来的),以及空食盒的情节(裴注中有此记载,不过荀彧不是自刎而是“饮药而卒”),非常符合历史逻辑,我对此是很赞的。

 

我估计这个许石林大概看不懂文言文,没看过《三国志》原文,所以会说“先扫除一个细节:编导安排那个“助曹为虐”三十年的老荀最后成为曹操孤独的反对者,实在是平地起雷,劈出来的事儿,不合逻辑和情理。”不过我不大明白的是,现在卖的翻译成白话文的《三国志》很多啊,这个许石林乱喷之前先去看看白话文的《三国志》不好么?这个许石林的文章大话连篇,才真正是像雷劈出来的。

 

很多东西不是不能批评,而是不要去不懂装懂批评。我在古筝新筝领域总遇到这样的不懂装懂的,没想到在人文领域这个不懂装懂似乎已经是通病了。

就是这一篇:新三国是个灾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