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农村不自怨,志在四方谋幸福


   :打开博客,推荐框中蹦出关于“大学女生嫌弃父母”的惹眼标题,随点开了柯云路的博客。看罢,很同意作为“过来人”柯云路老师对那位农村女大学生“恰到好处”的劝说(他们的来信和回信附后,或直接点击查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6b2950100lf44.html?tj=1)。似乎意犹未尽,觉得自己也想就此说点什么,否则心里堵得慌,于是突然想起自己专门为“农家书屋”所写的小书《多元成功路:与农村青年谈人生选择》(近日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其开篇第一节正好就针对的是这位女大学生“心坎上的病”展开的。于是先转录于此,以供博友共享,希望广大青年、特别是来自贫穷落后农村的青年(尤其像这位女大学生那样羡慕人家“被富养”的农村女知识青年)进行冷静、理性、平等、开放、互动的思考和讨论。

 

生在农村不自怨,志在四方谋幸福

 

作为过来人,我体会:一个人,特别是在青春年少的岁月,最大的困惑和问题,就是搞不懂“命”与“运”的关系,往往容易将不可改变的“天命”当作可以作为的“人事”来运,或者相反,把可能大有作为的“人事”当作不可改变的“天命”来认

这个困惑和问题,在处于穷困、无奈和弱势状态,往往被社会、体制和他人所歧视的农村青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常会在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幽怨:

——同样是人,就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命里注定就受穷?

——同样是人,只因为我生在农村,城里的孩子可以上重点高中,我不能;城里的富家子弟可以上名牌大学,我不能,这究竟是为什么?

——同样是人,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偏偏生在这么偏远落后的农村?

——同样是人,别人凭什么住别墅,而我为什么就只能打苦工住窝棚?

……

如此这般的委屈、无奈、抱怨和呐喊,在千百万农村青年的心里时隐时现,在艰难曲折的成长道路乃至漫漫人生路上,往往留下一串串或强或弱的不和谐回音。数年前,一个署名“麦子”的农村青年,在《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其间所表达的情况、情愫和情绪很有典型代表性,现转录如下供大家好好品读品读: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非要到城市来?农村不很好吗?空气新鲜,又不像城市这么拥挤。”可是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去年SARS好像让大家一夜之间发现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竟然如此落后,物质供应也不丰富,因为农民挣的钱少,贵一点儿的东西就买不起,所以商贩也不会进太多货。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买得起等离子彩电的农民毕竟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农民还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于是我要进城,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你生下来就拥有的大城市户口。

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搏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落马,前面的道路越来越窄,我这个佼佼者心里不知是喜是忧。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暇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1100睡觉,就连中秋节的晚上,我还在路灯下背政治题。

而你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功课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去读课外读物,去球场挥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参加高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时有机会获得保送名额,哪怕成绩忒差,也会被“扫”进一所本地三流大学,而那所三流大学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留给上海本地的名额太多了。

我们的考卷一样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但是当我们都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来光学费就要2.4万元,再加上住宿费每人每年1500元,还有书本教材费每年1000元、生活费每年4000元(只吃学校食堂),四年总共5万元。2003年上海某大学以“新建的松江校区环境优良”为由,将学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这就意味着仅学费一项四年就要4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总共6.6万元。

6.6万元对于一个上海城市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我的家乡在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相比西部内陆省份应该说经济水平还算比较好,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需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3000元,那么6.6万元上大学的费用意味着22年的积蓄!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家里只能提供这么多钱。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看着那些握着录取通知书愁苦不堪全家几近绝望的同学,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

我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的养分!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生活费,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一滴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来的血汗钱啊!

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我发现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

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知识面那么广,而我只会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考试、升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我才能来到你们中间,才能与你们一起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目标。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来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舞厅里的成双成对,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毕业的时候,我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终于毕业了,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什么就业机会。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也许你认为这点钱应该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于是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平民子弟奋斗历程的写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运抗争的学子,我的心里总是会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怨天尤人,这个世界上公平是相对的,这并不可怕,但是对不公平视而不见是非常可怕的。我在上海读硕士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我的一位当时曾有三年工作经验,现任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的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市场。我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当时我问她是否知道农民兄弟吃过饭后如何处理面部油腻,她疑惑地看着我,我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对如此不雅的动作她投以鄙夷神色。

在一次宏观经济学课上,我的另一同学大肆批判下岗工人和辍学务工务农的少年:“80%是由于他们自己不努力,年轻的时候不学会一门专长,所以现在下岗活该!那些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嘛,据说有很多学生一个暑假就能赚几千元,学费还用愁吗?”我的这位同学太不了解贫困地区农村了。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的同龄人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的行为将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把这篇文章送给那些在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和很久以前曾经吃过苦现在已经淡忘的人,关注社会下层,为了这个世界更公平些,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社会责任感驻留我们的头脑。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对这篇文章中所反映的情况,总的判断是:在客观描述上是真实甚至不堪的,在主观感受上是令人同情的,但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却是值得我们每个青年人、特别是农村青年们认真冷静反思的。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后者,这就是:从世界观、价值观层面上看,“我奋斗了18年”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意义,难道就是要和人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吗?如果是,正如一篇跟贴文章题目所表达的那样,我奋斗了18年也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就白活了吗?我就失败了吗?我该去跳楼吗?实际上,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远不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么一回事,对于一个心路正常的青年人来说,正如另一篇跟贴文章标题所表达的那样,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其实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上表达了一个再正确不过的大道理、再明白不过的基本常识,我们青年人千万不能把这个基本常识和大道理给忘了。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要搞清楚的。

如果论辈份,这个叫“麦子”的青年人,应该比我低半辈。同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感受却有很大差异。回想自己当年“成长的烦恼”,这种幽怨情愫也曾在心中闪现过。但由于我们那个年代,城乡基本上分割封闭而处于“你看攀不到我,我比不了你”的彼此隔绝状态的,这种能不能一起喝咖啡的“直接比较”不具备外在的客观条件,可能没有当今青年人在开放流动、近距离接触情形中对城乡差别感应得那么直接和真切,不过,对于这个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问题”,我们老辈人还是能够感同身受的。经过数十年“在黑暗中摸索”,而今临近“知命”之年,这个重大问题似乎也已释惑了,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

人生而平等,但生而不同;出身不由己,人生属自己

想想看,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随机事件。我们每个人,当初都是被造物主随机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他随手一抛,就界定了你我他每个人的不同“出身”,也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我他从一个什么“起点”开始,来活这一生一世。

我觉得,平常我们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价值观”,就应该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来认知和建立。面对这样一个奇妙而伟大的“随机事件”,我们应该有一种豁达开朗、二元辩证的认知态度:一方面人“生而平等”,在社会属性和精神实质上,我们都是“人”,因而应该有平等的“人权”;但另一方面,人又“生而不同”,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以具体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个体而存在的,因而有很多不可比、也无须攀比的特殊性

实际上,面对无限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每个时间空间都有局限的生命个体,确确实实是“生而平等”的,你享用了这个就没有机会拥有那个,在这个意义上,大家都是“机会均等”的,不大可能有“赢者通吃”的情况。

——你出生在农村受穷,但“穷则思变”,因此获得了必要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

——你不是城里孩子,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但有可能因此而无奈地早早走上社会、走进生活、走向市场,“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而最终成了一个成功的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

——你虽然生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但可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新鲜空气、花草树木、阳光雨露,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和机会,说不定若干年后那些在车水马龙、烦躁喧闹的大都市活不下去的人们将会求救于你,祈求你卖给他们点“绿色”饮水和食品!

——他住别墅可能一身富贵不自在,你打苦工住窝棚也许辛劳而快乐!

……

对此,经济学作为关于“人生选择”的致用之学,其理论可能最有说服力。去年,我曾主持翻译了一本经济学科普读物,名字叫《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人民邮电出版社),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经济学罗格·阿诺德教授为初学经济学原理课程的青年大学生写的。作者在开篇首章就谈到为什么“好东西不是越大越好,坏东西也不是越少越好,生活充满了交换和选择”的经济学道理,现摘录其中几段译文供大家参阅思考。

经济学家眼中的“好”与“坏”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谚语:“好东西总嫌太少”。注意:日常生活中习惯讲“好东西”(good thing),在经济学术语中,只抽取了“好”(good,在英文中与“商品”同字),而不管它究竟是什么“东西”(thing)。

你赞同这句谚语的观点吗?如果你表示认同,那说明你与经济学家还相差得很远。为了帮你理解经济学家的观点,我们就拿“健康”这个“好东西”来说事儿。我们大多数人认可“健康”是个好东西吧,但为什么人们又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干些有损健康的事情呢?为什么健康的身体时常遭受损害而很难保持呢?他们做的与说的为啥不是一码子事儿呢?

一个客观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谁能够“苛求”自己将身体保持在“最佳健康”的极致状态,因为,保持“最佳”状态也是需要成本、时间和精力的,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会失去“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很难做到。尤其是,你必须为此放弃一些其他“好东西”(消费品),比如,可口的黄油汉堡带来的美滋滋感受。事实上,你可能会选择稍少一点的健康而换来一个美味的奶油汉堡,而不是更多一些健康但却没有汉堡的美味享受。

同样,对于学业成绩,你自然是倾向越高越好,你宁愿得B而不是C,能得A当然不愿得B。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高分数都是一件“好东西”。但是高分不会白白给你,你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大努力,才有可能得A。如果考虑A要付出牺牲享受其他“好东西”的沉重代价,你可能宁愿得B而不是A

人们日常的选择行为清楚地告诉我们:好东西并不是多多益善!“好东西”对我们来说确实存在一个是否“太多”的问题,或者,至少存在一件对我们来说是“太多了”(过量了)的好东西。

如果世界中只有一件“好品”,也就是说,只有这样一件东西能让人们从中获得效用和满意,那么,这个“好品”就总是稀缺的,永远没个够,对此你自然会觉得多多益善,多就是好。事实是,世上显然远不止一件“好品”而是有很多很多“好品”(商品)。拥有更多的某件“好品”,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品”会更少。获得更多的健康“好品”,意味着更少的其他“好品”(如美味汉堡)。在你的学业中得更多的A分,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事”(如交女朋友)的机会更少。

经济学家用“生活充满交换”这句话,来概括说明这个道理。简言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得学会用“鱼”和“熊掌”进行交换,一件“好品”如果拥有得太多,那就想想是不是可以用它“换”点其他“好品”来享用享用一下。试设想一个“好品”对立面即“坏品”的情形。如前所述,一个“坏品”就是任何一件对人无用或令人不满的事物。一个“好品”并不是越多越好,那么,一个“坏品”呢?是不是越少越好,直到“一点都没有”(其存量为“零”)就最好呢?

譬如,在大多人看来,污染不是个“好东西”,也就是说,是个“坏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更少污染就一定优于更多污染呢?换句话说,100个污染颗粒物是否就好于1000个污染颗粒物,而一点污染都没有(零污染)就好于10个污染颗粒物呢?当然,拥有10个坏品比拥有100个坏品,人们面临的生活境况显然要好些,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坏品”与“好品”往往是紧密相联的。

大多人认为驾车兜风是件“好品”,但驾车不是一种“自由污染运动”,轿车排出的尾气同时会污染空气。我们试图减少污染排放量,但污染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你认为多数人会愿意为了达到零污染而放弃驾车吗?实际上大多人会说,存在一点污染并能驾车兜风,相对于零污染而完全放弃驾车兜风,前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简言之,适度污染可能优于零污染。

不管人们在说些什么,他们的行动表达了其真实的看法。你可能会说,相信世上没人会嫌自己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零污染总是要比有污染要好,高分数是你最看重的。但是,这些不过是说说而已,经济学家不会把你的话当真,你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很少能证明你自己所说是真的。

例如,人们可能会说,他们从不觉得“好东西”太多;但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说明他们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一个人往往一边抱怨没有足够健康的身体,一边却时常去吃些垃圾食品,而不肯做有益于健康的必要休息。一个人时常说,在房屋里没有足够安全感,但他只会买个插梢装在自家门上,却不愿意为更为安全的报警系统付费。一个总感慨钱不够花的人,却时常不愿加班或兼职来多赚点钱。如此等等。

通过观察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个人其实是知道“生活充满了选择”,以及“好东西不能太多”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在日常说话时,有时会“忘记”我们实际行动所显示的“真理”,而这恰是我们每个人早已真正懂得的。

总之,经济学家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好事占尽,也不可能总是倒霉地遇上坏运气,在这个充满资源稀缺而又好事多多的世界上,赢者通吃或绝对地被剥夺的情况,都是不太容易发生的。由此看来,造物主并总是不偏向强者或魔鬼,这世界总的来说还是有“公平正义”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生命都有自己一份幸运。天地万物之光普照四方,每个方位的生命个体都会得到其应有的润泽,无论是生在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都会有黑有白有明有暗,或因祸得福或因福造祸。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本身就是一件独特而美好、值得庆幸的事,因此都应该拥有一份感恩戴德、宽容仁慈的心,去看待与你同样幸运地走到一起的人和事

当你走进鸟语花香的山间,你会感叹大自然的万千奇妙;同样,你走出村庄,来到熙熙攘攘的集市,也可以用同样的心境放眼观望:这么多人,男的女的,黑的白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低调儒雅的高昂粗放的……千姿百态、竞相斗妍,却又都各成一体、自就美然,那么多鲜活的脸庞和身躯竟然没有一个重样的,这是一种那么神奇的造化啊!

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我们每个青年、特别是身处偏远乡村的青年,如果能够以如此这般的角度和态度去“看人”和“待人”,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阳光,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因达观而达人,由达人而达己,从而支撑我们走向光明四射的远方。

年轻的朋友们,“生在农村”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不到自己得天独厚、不同于他人的天赋亮点,孤僻地自己封闭自己、自己麻痹自己甚至自己欺侮自己,不能够开放达观地去积极观察和认识多彩奇妙的外部世界,去勇敢地“志在四方闯天下”。

记住:我们生在农村,但要志在四方,更要勇创天下!

 

附:转录柯云路博客来信原始材料

 

一个农村女大学生最纠结的心事

 

柯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女孩,高考时考到了四川成都的某所高校。在成都的这几年,不知道是受什么影响,我现在非常讨厌农民,瞧不起下层人民,看到城里的那些民工,我就有种想躲开的冲动。但是我一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是农民,自己爸爸或许现在就在某个城市干着民工的活,所以我很讨厌自己的这种偏见,感觉这样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其实我不喜欢我爸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他们没什么本事。看看一些同学的爸妈都是很有本事的人,文化素质也高,而我的父母都是粗人,什么都不懂,我妈妈连字都不识一个,再加上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使我一直很自卑,都说女孩子要富养,但是我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待遇,导致我觉得自己没气质,我觉得自信能给女人增添气质,看到那些天生的气质美女,我真的好羡慕,如果我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高水平的人家里,那我现在出落的也是亭亭玉立,一定是一个高傲自信的美女。

其实这些都没什么,最主要的是他们没什么文化,他们没上过高中,没考过高考,也没上过大学,更没参加过工作,所以他们不了解我,我上学的时候,我高考的时候,我在大学的时候,及其现在我参加工作,这些过程中我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惑,但是他们却不能帮我解决,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说给他们听,他们也听不懂,看到有些同学他们受了委屈或是遇到什么难题,都会跟自己的父母讲,然后他们的父母开导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我真的是很羡慕,可以说我的父母只是养育了我,但是没有培训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养育而不培育,在这个社会多难混啊

柯老师,我这样想是不是很不对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想法,我以前都没有这种想法的。

我现在都不高兴给老家打电话,我觉得和他们没什么好聊的,我妈妈每次接到我电话,就问我,有没有什么高兴的事说给我听啊,可是柯老师,我哪有那么多高兴事啊,我知道她喜欢听高兴事,所以以前上高中,上大学,打电话回家时,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可是我现在烦了,我没那么多高兴事讲给她听,她以为一个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过得很舒服吗,刚毕业时,工资只有1000多,除去房租、水电费、生活费,根本就没什么钱,我根本就高兴不起来,可是这些事能讲给她听吗,她就只是想听听高兴事而已。而且我说给她听了,她也不懂的。我现在很烦躁,我都有2个月没打电话回去了,我真不知道跟她说什么……(晓琴)

 

柯云路:“儿嫌母丑”谁之过?

 

晓琴:你好!

怎样给你回信,柯老师颇费了一点踌躇。一般的大道理你一定知道,讲了只会让你反感。柯老师想先告诉你,很少有人会像你这样坦率地讲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就这一点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从信中看,虽然你不喜欢父母,对他们有诸多抱怨,但内心也还是不安的,否则也不会给柯老师写这封信。

但柯老师想告诉你,这样对待父母对他们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照你信中说的,你的父亲可能现在还在城市的某个工地上打工,干着城里人所不屑的粗重的体力劳动,甚至还可能受到歧视,但他们自食其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开了他们的汗水和奉献什么也谈不到。我在刚刚成年的时候,曾经下乡种过地,也在工厂当过工人,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至今仍然常常受益于那些年的生活。自己不种地是无法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的。而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和宽厚包括隐忍也成为影响我人格成长的正面因素。

人不能选择父母,但父母将你抚养成人,并在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将你送进大学读书,并且在城里找到工作,他们对你的希望只是在电话中听一听让人高兴的好消息,作为父母,这算得上相当卑微的要求了。

当然,你羡慕那些所谓出身富贵的子弟,一些人有官场的背景,一些人有钱铺路,似乎比你的人生顺畅。但你一定知道,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跋涉,起点虽不公平,但命运总会青睐于那些努力正直的人。

过去有句话,“儿不嫌母丑”,在传统文化浸染的阶段或许如此,但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下,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金钱在许多时候成为唯一的成功标志时,这句话常常颠倒过来,变成“母不嫌儿丑”,不论子女遇到何种困难,成长中面临着怎样的挫折,许多父母不离不弃地加以援手,这或许是当今社会令人悲凉的一幅画面。

不要抱怨父母了,好好爱他们,如果在物质上一时还不能回报他们,那就多打几个让他们开心的电话吧。没有读多少书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一定因为想要弥补这个遗憾才不遗余力地送女儿上了大学。就我所知,现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相当多的家庭“重男轻女”,许多女孩不要说上大学,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她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分担家务,到地里干农活,然后早早地定下一门亲,到你这个年龄,不是跟着丈夫去陌生的城市打工,就是怀里抱着喂奶的孩子。比起那样的人生,你不是超级幸运了吗?

希望你早一点打电话,并且向你的父母送去我的问候。(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