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中国社会癌变的病灶


灰色收入:中国社会癌变的病灶

/管益忻

 

在中国,所谓高达5.4万亿的“灰色收入”与某些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之密切结合则实实在在一点也“灰色”,公共投资与腐败、土地收益的分配以及其他某些旮旯之垄断利益的分配技巧则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而这些特权或利益的获得必然与某种垄断“资源”有着天然的契合。而在贫富悬殊的阿拉伯,石油则是富人们起家的不二“资源”。

 

近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关于灰色收入的研究报告为我们呈现了不少令人震惊的数据。据称,从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间,游离于统计数据之外的隐性收入膨胀了91%,其中,20%位于收入金字塔上层的人们拿走了80%以上的财富,这些与钱权交易和垄断利益等密切相关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而与此相联系的是,城乡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相差竞高达65倍。

就在许多工薪阶层抱怨收入一直在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上下徘徊的同时,却出现了匪夷所思的另一面:楼市持续火爆,房价收入比一直在反常的10倍以上;海量的个人资金涌入股市,大笔个人存款涌入国外银行,以至流失海外的巨额赌资都在数百亿之上;全球唯一的七星级酒店,六成客人是中国人,最低每晚消费2000美金;隐性收入的集中程度令人咋舌:10%的最高收入家庭拿走了其中63%的财富。

显然,这些灰色收入或多或少、或隐蔽或显现地与“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公共投资与腐败;土地收益的分配以及其他垄断利益的分配”等现象密切相关。中国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以财税体制为甚。比如,个人所得税越是工薪阶层越是不可能绕开,越是一些高收入者其非劳动收入和非工薪收入,越是可以很熟练地钻监管体制的空子,可以轻易地绕开个人所得税征收环节,其结果就是最终导致了收入高的人成为漏网之鱼。

对此,有财经评论人指出,房价收入比等数据屡屡在中国市场失灵,是因为房价与收入都不准确。由于20%的人占有了80%的灰色收入,尤其是若由20%的人主导资产定价,其他80%的人怎么能不踉踉跄跄跟随高收入者、投资者的脚步,巨大的压力之下,形成了深不见底的社会关系黑洞。

也许这些可怕的数据足以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的诡异莫测的现象给出最终答案,但在研读这些数据的同时,我们难免会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制度产生深度的自检。想想那些贫富悬殊巨大的阿拉伯国家,那些靠石油资源变成巨富的财阀和那些流落街头、生活没有着落的贫民,那不仅仅是一种低劣制度的无声代言,更是一个国家落后的形象标志。而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极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原始而又封建的财富观显然是逼使社会发展倒退以至走向深渊的癌变病灶,这当然是人们绝对不能容忍的雷人时弊。

的确,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会造成严重的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穷的更穷,富的更富。一方面,富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但他们消费的并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奢侈品,中国成了奢侈品消费大国;另一方面,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则相对下降。内需不振,只能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消费能力长期两极分化,必然会导致社会心理不满。而真正要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除解决低收入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之问题,还需要改革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堵住那些导致收入不公平分配的制度漏洞。

君不见,那“资本主义泥潭里”的股神巴菲特于84向媒体表示,他和盖茨亲自劝说《福布斯》排行榜上400名美国亿万富翁,请他们在二人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承诺书上签名,其中已经有40人同意在承诺书上签名。他还说,接下来6个月,他和盖茨将与中国、印度的富人见面谈慈善。反观我们国人的财富观,不得不说,改变这种靠不正当手段谋得大量难以社会化的私有财产的分配制度,也是我们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