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西南区域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


  

绿杨宜作两家春

——关于首都西南区域创新发展的建议

文/刘孝全 刘军萍

 

一、            需求供应模式:经济与社会繁荣的真正密码

二、            首都西南区域繁荣的视野

三、            三种需求供应模式与首都西南区域发展未来

四、            绿杨宜作两家春:首都西南区域的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

                                          

[内容摘要]

 

区域经济是一个社会繁荣的基础。需求则是区域经济活力的源头,数百年来,首都西南区域之所以逐渐成为京都繁荣的边缘,核心原因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需求供应不足。如何解决首都西南区域需求供应模式的问题,是首都西南区域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从经济和社会繁荣的深层动力角度,探讨首都西南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背后的基本路径问题。

 

 

 

一、需求供应模式: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密码

新闻链接一:

2010年5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报道:一个财力只有3000多万元的贫困县,计划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一场历时10年的造新城运动,结果是留下了一堆“烂尾楼”,这个荒唐事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

新闻链接二:

2004年9月25日新华网报道,建设部官员披露,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天锡说,由于一些城市长官意志严重,不按科学态度搞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仍较为突出。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举例说,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一个5万人口的城市,却要修能容纳6万人的大广场的笑话。

 

面朝市场经济欣欣向荣和国际化大潮汹涌的大海,没有一个人、一个企业和一个地方机构不渴望脱离贫穷,进入繁荣,尤其是有抱负的地方机构。炮制概念,招商引资,匆匆上马,拼命炒作,然后门前冷落。这是近2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中“政绩工程”所走过的基本套路。但是套路之后,眼见别人不断繁荣昌盛,而我们自己却在繁荣过后,门前除了一片连着一片的钢筋混凝土外,依然是一片冷冷清清,如同土谷祠里一场繁荣美梦后的阿Q……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同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艳阳照耀下,为什么投入了同样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同样的运作模式,同样的套路,到最后换回来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进而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心悸的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怎样才能避免同样的覆辙?

 

社会的繁荣来自经济,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表象,于是众多地方机构都在拼命发展经济,这很自然。但是更为深入的问题是:经济的繁荣又来自哪里?

来自产业,而产业则离不开大量的投资。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也是自以为是的答案。根据这样的答案,一个区域往往会把经济落后的首要原因归结于资金不足。于是,接下来心怀抱负而有魄力的机构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投资的关键难题上,于是“举全力吸引投资”、“举全力举贷”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久久不能收益的投资,如同千方百计不及成本地饲养一只不能永不下蛋的母鸡一样,饲料都吃光了,鸡蛋还不见一个。这就是目前各地不堪重负的财政赤字的来源——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

经济的繁荣到底来自哪里?真实的答案只有一个——来自需求的繁荣——需求供应和满足的繁荣。纵观国内外各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关键原因在于繁荣的需求供应和繁荣的需求满足,由此形成了繁荣的交易,才逐渐建立了真正繁荣的市场,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钢筋和水泥。资本天生就是一个逐利之徒,之所能不请自来、源源不断的注入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内在围绕需求而展开的供应和满足活动十分活跃,这是利润的源泉,是繁荣的起点,也是繁荣的终点。进一步比较而言,在需求的供应和满足之间,需求的供应更是重点中重点。古今中外,所有区域的兴起和衰落,根源在此,所有有为的政府也正是因为在培育、引导需求,为经济提供动力源泉方面而功勋卓著,这才是经济和社会繁荣的真正密码。

志在引导区域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机构和人士,应该能透视繁荣现象背后的真正的密码,从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到放密码的破译、编写和重构上,放到在需求的激活、培育和服务上面,为区域编写真正的“繁荣因子”、“繁荣DNA”,而不是致力于空洞的概念、热闹的炒作和虚伪的工程上。

 

二、首都西南区域繁荣的视野

如前所述,如果我们从区域需求供应方面来观察首都西南区域现状的话,那么永定河的沙坑、门头沟废弃的矿洞,石景山的烟囱也就算不上荒凉了,真正荒凉的是占北京辖区1/3的土地上的需求供应如此贫瘠。在这种贫瘠的需求驱动下,可以预见区域目前所拟定的“一一三五”战略驱动有可能会后续乏力。

从需求供应的角度,让首都西南区域摆脱相对落后走向新的繁荣,先要让西南区域摆脱整体需求贫瘠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我们把首都西南区域置身于国际化的背景下,从更为广阔的城市进化、产业融合、人性演变的众多角度,发现更充沛的需求源泉。

1. 视野一:重新理解北京,首都西南区域繁荣的国际化视野

从区域看北京,可能还是那个有些遥远、有些传统、有些自大、有些片儿汤的北京,这样的视野里的西南区域,未来和现在以及过去难以有太大的变化。重新发现首都西南区域的需求供应,首先需要我们重新理解西南区域,重新理解西南区域则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北京。重新理解北京,需要我们跳出北京,站在全国的角度、国际的角度,理解置身于共和国未来一体化、置身于国际化未来整体感中的北京。在这方面,值得提醒的是前两年提出的首都发展规划只是一个框架,也许不能真实再现未来真正的北京。如果我们不能走出这个桎梏,那么就难以发现首都西南区域更为充沛的需求供应源泉。

2. 视野二:重新理解城市,首都西南区域繁荣的城市化视野

人类文明史似乎就是一部城市进化史,数千年来,人类纷纷逃离自然、创造并奔向灯火通明城市,这样的趋势一直未变,并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加速——据权威机构和专家均预测今后20年中国的城镇化人口比重将从目前的45%左右上升到70%左右,关于中国经济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很多预测也往往基于此。尽管绿色环保主义在逐渐抬头,但是毋庸置疑,逃离自然的城市化仍然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主题。这样的进程也适用于北京,适用于我们首都的西南区域。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加速的城市化进城还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尤其是还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结果?这样的结果,必须应对的出路将会在哪里?目前这样的出路是否已经出现端倪?这样的端倪是否一样出现在首都?出现在西南区域?

按照2009年刘孝全先生在北京创意农业论坛上所提出的观点[i]:城市化进程还会继续,但是其内涵将会发生本质的转变,数千年来城市化中逃离自然的进程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终止,也就是说数千年来我们所看到自然对文明的超越进程将会被终止,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和自然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消融。未来的城市将会演变成另一种自然,自然将会被演变成另一种城市——这即是未来城市化的核心内涵,是全球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更是北京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令人着迷的时,这样一天的到来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天方夜谭,已经显然出现在今天的中国,只不过习惯于传统城市化的我们一时还不能转过弯,仍然停留在昨天的惯性上”。不能立足未来看到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我们西南区域的繁荣也将继续徘徊在古老历史和尴尬的现实当中。

3. 视野三:重新理解产业,首都西南区域繁荣的一体化视野

社会分工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经济进步的阶梯。毫无疑问,社会化大分工是现代经济的基础,正是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才逐步演变成现代产业基础,直至今天产业细分趋势仍然在持续,立足产业,谋求产业高端地位,这也是全球经济竞争中趋之如骛的共识,中国经济之所以落后并受制于人,也在于一直未能进驻产业链高端,首都经济圈也是如此。

首都西南区域的经济繁荣自然离不开产业、产业定位、产业链打造等传统话题。但是除此之外,更应该看到20年来产业演变的一体化、自由化的新趋势,必须能看到数千年来产业细分趋势在不断强化的同时,也正在新技术的背景下不断自由裂变、自由重组——这个趋势如果用弗莱德曼的语言来理解的话,就是“世界是平的”。更直白的理解即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将会被打破,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晰,所有的产业融合都以我们无法预计的速度在飞速推进。这一趋势在全球各地深入展开,也在中国和北京的各地深入展开,首都西南区域也不会例外。如果我们不能立足生产力的底层看到产业演变的新趋势,那么西南区域的繁荣将有可能跟不上产业演变的步伐。

4.视野四:重新理解居民,首都西南区域繁荣的人性化视野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在2004年前后仿佛一夜之间驶进了快车道,直接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在经过20多年的持续积累后达到了一个质变的临界点,这仅仅只是一个直接的原因。

30年来,围绕在居民身上还有无数的根本原因、间接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政治原因、技术原因,国内原因、国际原因等等。这些原因组合在一起,已经让今天的居民与昨天的居民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以70、80、90后来简单区分,当然,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这样的区分在首都北京就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人性和需求在未来首都居民身上究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格局,直接关乎市场根据,也关乎经济和产业根基,自然也关乎繁荣的根据。首都西南区域如果不能立足于人性发现经济背后深层的变化,无异于背光逐影,被繁荣牵引却永远尾随其后。

 

三、三种需求供应模式与首都西南区域发展未来

如同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但是却有不同的幸福模式一样。不同的繁荣背后都有相同的需求供应,但是也却都有不同的需求供应模式。

纵观起来,经济繁荣的背后离不开“需求输入型供应模式”、“需求输出型供应模式”两种模式,不同的需求供应模式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将会出现不同的格局和未来。除此之外,第三种更为新颖的“需求互动供应型模式”也正在初现。

1.输入型需求供应模式(IN-N)下的西南区域发展未来

所谓需求输入型供应模式,是指以供应满足区域之外的需求而导致的区域增长。典型代表是规模工业化道路,为满足面向全市、全国或全球更为广阔的需求必须形成规模化商业系统,由此导致了资本、物流、信息和人才的密集,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外来需求为中心的供应与满足系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进而产生了经济和社会的极度繁荣。国际上典型的案例如美国的底特律,国内典型案例如东莞等。从某种程度而言,30年来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主要属于这种类型。

由于受外在需求输入的影响,这类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繁荣程度及稳定性都极容易发生变化,呈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例如: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或战争危机等种种因素对这类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程度极大。因此,这类区域一当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都纷纷开始谋求转型。例如,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整体上即是属于需求输入模式的中国经济要开始向另一种模式转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机构只看到了转型,并未看到转型的本质所在,所以结果常常是不知所终。

从目前首都西南区域的初步发展规划来看,无论是1、还是3或者5,具体到某区的“红酒产业”、某区的“观光产业”等等,根本上看发展思路都仍然属于输入型需求供应模式下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如前所言,这样的模式的依赖性很强,稳定性很差,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利润率较低,基本上是延续了中国前30年的发展道路。

2.输出型需求供应模式(OUT-N)下的西南区域发展未来

与需求输入型供应模式相对应的是需求输出型供应模式。所谓需求输出型供应模式,指的是区域经济和繁荣的发展根基在于区域成为周围全市、全国甚至全球需求的源泉,区域以需求供应为核心吸引、牵动、组织乃至控制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需求满足链条。国际上这样典型的案例非常之多,如纽约、维也纳、米兰等。

需求输出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和社会繁荣的自主性较强,而且比较稳定,不易受外在条件的干扰,但是这类模式的打造时间较长,历史沉淀较旧,需要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独特的文化聚集优势。

整个北京当然也包括西南区域也需要进一步在需求输出模式方面多做文章。在需求输出型供应模式下,西南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情况将会呈现出几个令人称奇的特点:一是内在经济活跃程度将会远远高于全市和全国水平;二是区域内居民需求或者某项需求程度将会远远高于全市乃至全国水平;三是区域内居民消费和幸福度情况也将会远远高于全市乃至全国水平;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南区域将会吸引并带动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某项需求或消费。

3.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CO-N)下的西南区域发展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种模式之后,未来或者说现在正在初现第三种社会和经济繁荣的模式,这就是已经初见端倪的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所谓的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指的是区域与环境之间形成互相补充的需求供应模式,由此进一步促进区域与环境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共同繁荣,从内涵上看,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作“和谐经济”或者叫“双赢”或“多赢”经济也并无不妥。

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下的区域和社会繁荣程度更为强固,不仅自主性强,而且持久稳定,除了在需求互补方面表现明显外,还表现在区域与环境的产业融合度极高、区域与环境资源整合程度很好、区域与环境的文化互补情况明显以及信息、技术、物流、货币、政策等方面的一致性较强等特点。国外典型的成功案例是欧盟。

在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下的西南区域未来的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不仅很高,而且很稳,即可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而且整个西南区域与北京市的居民需求互动、城乡资源互动、产业互动、文化互动、信息、技术、交通、政策、环境及公共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密切的依存和互补关系。简而言之,西南区域与现有城区的城乡特征将会变得更加模糊。

 

四、绿杨宜作两家春:西南区域的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也许历史上的城市和乡村从来就不曾对立过。尽管今天的城市和乡村对立现象如此明显,但是未来的人类也许并不知道城乡之间有何区别,更不曾知道曾经我们曾经的生活空间被人为的割裂为城市和乡村。

根据产业、城市、国际、人性的发展综合趋势,位于首都西南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应该在现有起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更科学的“和谐模式”,即: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作为西南区域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基石,努力站位于国际化、城市化、一体化、人性化的高度,在西南区域与城区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需求关系,为西南区域及城区经济和社会的深度繁荣奠定核心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1.从以上四个视野重新规划西南区域的发展未来

要从国际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产业化进程以及人性化进程的四个视野,重新理解西南区域的功能、价值和地位。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城乡二元化对立的传统思维,重点要站在和谐社会的角度重新理解、构建西南区域与城区的新型城乡关系。

2.率先在西南区域与城区之间构建相互依存的需求关系

从起步阶段就要跳出非此即彼的“输入型”和“输出型”需求供应模式的纷争,避免割裂、孤立地理解、设置产业基础的深层需求。既要立足于城区需求,又要立足西南区域需求,建立西南区域互动型需求供应模式,为西南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奠定核心基础。

3.在西南区域与城区之间建立城乡互动的资源通道

以城乡和谐化的前瞻性战略为指导,站在更为广阔的和谐角度重新理解城乡中的环境、生产和生活等资源要素,而不能仅仅站在“农村”或者“城市”的角度去认识资源。重新理解、组合并配置西南区域与城区的综合资源,将城乡资源从当下各自人为的外衣解放出来,重新置放于城乡和谐化的广阔空间,还原或者释放各自资源更为广阔的综合价值,以此化解各自存在过剩或不足的发展缺陷。

4.在西南区域与城区产业之间建立互动的一体化产业设置

打破传统一、二、三产业的区分,立足于需求互动的根基,在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疏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人为障碍,重建产业链的内在逻辑。站在西南区域和城区之间产业格局的整体布局和合理配置,对产业中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空间等要素进行新组合的高度,系统考虑西南区域的产业设置。而不是单纯地立足西南区域自身的产业条件,进行想当然的产业规划和设置。

5.在西南区域与城区之间建立良性的社会互动

重新理解居民和城乡社会特点及趋势,前瞻性地立足未来居民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空间,通过创新机制,在城乡居民努力之间建立起文化、教育、医疗、心理、人性、养老等多角度的社会互动,在充分的社会互动中自动消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对立、社会安全、老龄化、社会就业以及人口素质等综合问题。

除此之外,西南区域的发展不仅关系西南区域本身,也关乎整个北京城市的和谐和繁荣,仅仅依靠西南区域自身的能力还不足以产生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北京市级层面上建立西南区域与城区一体化互动发展的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承担协调、指导、组织、监督、服务及咨询机构,以西南区域为试点促进城乡和谐一体化发展进程。

 

总而言之,首都西南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再踏过去30多年中国绝大多数区域城市化的老路,更不能将此关乎人民福祉的大业建立在缺乏科学和效益基础上的沙滩上,要立足于国际化、城市化、一体化、人性化的总体趋势,采取城乡互动,尤其是要牢牢抓住互动型需求供应和满足的核心模式,为建立西南区域乃至全市经济和社会的新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7月14日于北京



[i] 2009年2月25日,《创意农业的三重视野》,刘孝全,北京创意农业论坛。

本文发表于首都西南五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