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房者的呐喊:房价何时才能回归到大多数家庭能承受的水平?


   在今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新“国十条”中,曾要求加大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监管力度,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问题严重的要取消经营资格,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何通过调控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而在历次房地产调控中,与房地产调控相关的各部委也多次强调严查“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等行为,但效果不甚理想,查处力度往往达不到民众预期。虽然连年不断调控,却还是“剪不断理还乱”,导致调控屡屡失败。本论楼市调控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有关楼市调控可能放松的传闻一直流传于业界,也引发了民众对于房价可能报复性反弹的担忧,使得人们对房价的调控失去了信心,助涨了人们的“刚性需求”,助推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使得调控措施功亏一篑。

  在楼市的调控中,市场和舆论同时影响了调控的力度和举措。为遏抑高房价,中国政府自4月中旬起祭出连环拳调控楼市,包括收紧首套和二套房贷款,银行可根据状况、暂停第三套住房贷款,限制异地炒房等,导致中国楼市经历了2009年的火爆反弹后缓慢降温。8月4日,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10.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4.4%,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6.4%。一些害怕房价继续上涨的买家已经开始积极入市了。

  国家行政学院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中央调控房地产的目标不仅是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十条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表述是要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不仅是抑制房价增长过快,还要使其回归合理水平,即回到大多数家庭能承受的水平上。同时,也认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改变房地产的两个预期,一是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二是房价越调越高的预期,不改变这两个预期,房价泡沫将不会停止。因此王小广认为目前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仅是初步的,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事实上,国十条实施以来,除了大城市房价依然保持较高的上涨欲望外,各个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房价上涨势头依然不减,而且现在上涨的不仅是房价,物价上涨的势头亦是迅猛,这无疑给底层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烦恼。

  价值中国网任文彬认为“调控市场,必须认识市场。目前发生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国际惯例似的把房地产定义为投资品,而非当做消费品。要知道欧美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了几百年,它可以当做一种投资市场来发展,但中国房地产市场仅仅发展了十几二十年,成熟了仅仅几年。如果中国也把它当做是投资品而不是消费品,那么无论是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模式还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政策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政府把中国的房地产定义为投资品,那政府又希望像调控消费品市场一样去调控它,那么这些出台的手段肯定是缘木求鱼,如此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政策预期效果?通过浅薄的投资知识,恐怕真的没有再比房地产更有保障,更稳定的投资产品了,因为政府的行为无不是在给市场做担保,怎么能不蜂拥而入。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越调控,房价越高,开发量越供不应求的原因。恐怕就连近期针对二三套房提高的高门槛也阻挠不了。”

   当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尤其是本轮非常严厉的调控下,市场敏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草木皆兵,引起预期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开发商守着一个巨大的提款机,一方面老百姓的钱袋被掏空。这样的矛盾不是翻来覆去的宏观政策能调整的。政府应该权衡一下,想两不得罪是很难的,房地产本来就是带有民生属性的消费品。”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这不是真正的“调控”。我国的房地产调控,当务之急是从源头抓起,让房产市场回归一个理性的健康的市场,让它回归民本位。而不是看好就打,看衰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