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外办事,路过报刊亭,看见有《当代》的长篇小说学刊,封面上目录提示有一篇是《赵武灵王》。我对历史小说一向很关注,于是当即买下。结果看了几页后不觉骇然,《当代》怎么会发表这么差的小说?差得简直有些离谱,可以说,比不上绝大部分网上写手的作品。且不说故事情节的弱智可笑,单就其中人物关系中展示的无知就让人生气。小说中写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为了取悦侄子,竟提出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中,给赵武灵王当嫔妃。天下哪有这么荒诞的事?作者难道曾经见过有堂妹嫁给堂兄的?别说贵族人家讲究礼法,普通百姓也不会这样吧?
这样的小说,我是不可能再读下去了。
当然,类似问题在当代作家们的作品中相当常见,我曾经看过一个有名的女作家写荆轲去拜访尼姑,还有一些著名的男作家在小说中拽文言,相当不通。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反而沾沾自喜。
还有些作家,则不把这当回事。包括有些我很尊敬的作家。在聊天时对我说起,都认为这无伤大雅。理由都相当一致:小说嘛,又不是写论文。那些指责这些的人,都不懂什么叫艺术。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他的文化修养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文化素养会限制一个人的思维。由于中国作家普遍缺乏传统文化修养,因而他们的思维达不到艺术要求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由此才觉得某些错误无关紧要。这本来不怪他们,因为中国以往几十年的教育把他们毁了。但按理说,他们看了《红楼梦》之类的伟大作品,应该能理解文化修养对提升一个作品高度的重要。《红楼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情节丰富得令人发指,而那些情节,五一不融合在细腻纷纭的文化细节之中。如果在《红楼梦》中出现“我孝庄”这样的笑话,哪怕只出现一次,那它绝不是一部伟大作品。这并不是说如果在今天的《红楼梦》中嵌入这个笑话,就对《红楼梦》的价值有实质的损害,而是因为曹雪芹如果这么搞笑,那他绝写不出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红楼梦》。
我曾经通过刘师培所作词的出韵,判定他的音韵学修养不高,有些人还觉得我很武断。其实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一个对古音熟烂的人,写诗填词出韵对他来说一定会感到无可忍受。至少我就没有在黄侃的作品中发现这一点,只有对之不谙熟的人,才会如此马虎。达到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他在写作时就会有某种洁癖,他不能容许那些挑战他文化修养的错误发生,除非他的文化修养达不到,否则他一定会尽力而为。
因此,我认为,中国可能不缺乏文学天才,但缺乏同时兼有高深文化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