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泡沫的消逝及其他 (作者: 冯波)


         嘉宾王福重揭示了“霸王”的问题所在:它拼技术拼不过知名品牌的洗发水,就在别人没有的地方做文章,说自己的产品是纯中药的。现在的骗术有两类,一类是整高科技新名词,一类是复古,比如说“霸王”是乾隆他爹那时候就用过的。再加上著名演员成龙的代言(据说是2000万的代言费),还确实挺唬人的。问题是,在《壹周刊》质疑“霸王”含有致癌成分时,“霸王”的回应是:所含的成分未超标!这就是关键问题所在——不超标也是含有化学成分了,和之前说的“纯中药”自相矛盾。“霸王”的欺骗本质昭然若揭。

        《郎眼财经》没有停留在上述议论层面。睿智、机敏的主持人王牧笛把话题引向更深、更广的层面看待问题。从深度上看,“霸王”与传媒的关系是怎样的?它是否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大帽子抨击《壹周刊》?从广度看,“霸王”实际上是张务本骗术的延续。张务本的绿豆汤能忽悠起来是因为民众对农作物的性能缺乏常识,“霸王”的泡沫能泛起来是因为民众对化学产品缺乏常识,盲目相信会有纯中药的制剂。

         更难得的是,王牧笛借此机会还引导嘉宾比较了中国和美国、香港对于传媒舆论监督的制度、回应机制。郎显平介绍了美国的“真实恶意”原则。即只要传媒披露的是真实的事实,即使会对其所批评的对象造成不好的后果,传媒也不应该被追究责任。这是保证传媒的批评功能的体制性前提。联系到我国目前的“通缉”记者、抓记者事例,这种比较和分析是相当有价值的。

        《郎眼财经》是难得的深度节目,我很欣赏。同时也很感慨:我们国家每年投入在传媒上很多钱,真正能引导民众现代化观念的节目有多少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郎眼财经》符合我的期待。相信作为精品节目,未来它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您还没有登录,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