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近日出版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张明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7月版。 

 目录

 第一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增长

 第二章  次贷危机的扩散传导机制研究

 第三章  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

 第四章  透视CDS:功能、定价、市场与危机

 第五章  美国的财政政策能够持续吗

 第六章  欧洲主权信用危机与全球短期资本流动

 第七章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第八章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

 第九章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第十章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后记

  

    这本书是我2007年至2010年初针对美国次贷危机所进行研究的一个忠实记录。全文内容大致安排如下:第一章概述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进程以及全球经济的波动趋势;第二章介绍次贷危机如何从一个子市场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金融风暴;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两类金融衍生产品:CDO与CDS;第五章讨论美国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这蕴涵了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潜在风险;第六章分析欧洲主权信用危机及危机下的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第七章梳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第八章将视角回归到国内,总结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在展开的国际金融新战略;第九章讨论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与应对策略;第十章评论正处于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人民币国际化。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既是从上而下的(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流动性过剩到美国房地产泡沫),也是自下而上的(从具体金融衍生产品到风险的累积)。本书的分析视角既是全球性的,也是聚焦于美国与中国的。

    我个人研究次贷危机,是有一定的因缘的。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我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派遣至日本Asset Managers公司做访问学者。这家公司是在日本资本市场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先行者。在这段时期中我系统学习了证券化的理论与实务,这为未来的次贷危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我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老师的学术助手。从2007年8月贝尔斯登出事开始,余老师就敏锐地意识到美国金融市场可能会出重大问题,并嘱咐我紧密跟踪美国次贷危机动向,撰写一系列的财经评论与学术论文。余老师对我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次贷危机的发展脉络与微观机制搞清楚。期间我们进行了频繁的讨论,余老师的鼓励与鞭策直接促成了我对次贷危机的系列研究。2008年6月,我申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青年学者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并以美国次贷危机研究作为主题。这本书也算是上述课题成果的梳理与汇总。

    感谢我的导师余永定老师对我进行次贷危机研究的一贯支持与鼓励;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张宇燕、高海红、孙杰、何帆、张斌、姚枝仲、李众敏、徐奇渊、郑联盛等师友,我们这个融洽并强有力的团队与本书的形成密切相关;感谢《世界经济》的宋志刚老师、《国际金融研究》的温斌博士、《国际经济评论》的邵滨鸿老师、《China & World Economy》的冯晓明老师与张支南老师以及《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谷重庆编辑,你们的鼓励与支持增强了我持续研究的动力。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自己的科研工作还有诸多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但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两三年时间内还是完成了不少工作,自己也颇感欣慰。一方面,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学术生涯是漫长的,需要持续努力;另一方面却时不我待,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仍需要在理论功底与实践体会方面尽快提高。本书仅仅是我对国际金融问题研究的一个起点,我将在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