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频发生环境安全事故,大连漏油事件、吉林上千化工桶卷入松花江最让人触目惊心。不料济南七里堡果品市场又突燃大火,闻之甚为惊叹。然而这样的事件几乎时不时的映入我们的视线,已让人们并不感到陌生了,当然人们熟悉的还有对每次事件真相的披露。
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信息共享,网民们凝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得人们对每次事件真相的关注更达到未有的高度。人们对了解真相的渴望以及对待真相的态度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努力寻找的方向。
近几天对吉林化工桶污染水质的跟踪显得很平淡,各地的安民宣传却丝毫没有怠慢。不过,人们对官方披露的水质真相是否真正相信呢?这一事件发生后,即有媒体披露化工物质如何污染水质的化学原理,言之凿凿;当地抢购瓶装水、大面积停水的消息传来又加强了人们对这一事件严重性的认识。
工伤事故、环境污染事故总是不断发生,每次事故背后的真相都是人们关心的,然而人们又对获得的真相充满怀疑。当遇难者家属痛心裂肺的哭声刺穿了一个个美妙包装的“真相”,人们开始自发的去揭示真正属于大众的真相。
在这个碰撞的过程中,人们又陷入一种迷思。曾经的冷漠或者沉痛斥责,在转为“群众之事无小事”的指导下,让人们对真相的认识演化为一种闹剧式的叛逆。当官方为显示其存在的合法性而对当地事件进行真相解答时,“俯卧撑”、“躲猫猫”、“七十码”等等却不断涌现,并且为人们广为接受和欢迎,盛极一时。这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无奈和悲哀。这让受害者暂时有所寄托,而人们也仅仅一时的寻找到自我。
“亲戚尚余悲,他人亦已歌”,这种方式似乎冷却。因为那么多的生命的失去已让人们无法用这种方式来承担真相的分量,四五月间的 “杀童”事件、还有富士康的“十多跳”,使得人们无法回避对自身处境的担忧。而真相依旧在披露,人们也依旧在关注着真相以及接下来的跟踪和分析,而且人们更加认识到每一个事件以及真相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这在几年前,对周正龙的华南虎存否之争时是不能想象的。这一事件曾经沸沸扬扬,演变为“挺虎派”和“打虎派”的强力较量,一时间有“13亿人竟辨不清一只虎”之说,可谓闹中有静,严肃中有戏谑。这其中反映出各方利益的攻守,也反映出中国人精神的匮乏和集体的迷思。当时对真相的执着仅仅为了摸不着的自我定位,也有对华南虎和周正龙的好奇心,当周正龙最终下狱,华南虎确定为假之后,人们是否有所反思呢?
然而不断发生的事故或者事件,把人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真相的关注上。当事人极力掩盖真相,设法逃避责任和责难;而人们又希望将真相公之于众,或出于满足对真相了解的欲望或出于对当事人责任的追查。然而,这种情态下就不免发生冲突,以至有霸王洗发水公司员工暴打《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强悍“中华女”郭丽当街暴打贵州电视台女记者等事件,然而公众的议论和网民的执着又让所谓的真相陷入无法自拔的思辨、悖论和矛盾。
价值的多元、价值观的紊乱和乡愿情节,让社会的公义蒙上一层无法拭去的尘埃。在真相的坚持中,在迷思和思辨间,在对事件或事故真相的掩盖和揭示的攻防里,人们变得斤斤计较,无法对人对事保持宽容、理解的心态也在失去责任感,这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和无助了。
现在社会资源不断产生集中,市场的关卡也在无形中滋生,因为这一点使得很多既得利益者不顾社会和公众的利益,造成一桩桩痛心疾首的事故;观念的隔阂也在其中形成,市场传达的信号和社会宣传的观念经常不一致,这种矛盾带来了利益的冲撞,也在慢慢侵蚀法制的公信力。这算是社会悲哀和无助的真相吧。
大连漏油事件、吉林上千化工桶卷入松花江将会在那一地区造成长久的影响,当地的人们应该会渐渐地淡忘这件事,真相也就是一段时间的“聒噪”,在其他地区即使发生同样悲哀的事件他们依旧无法产生同理心,因为在“真相”的压制下,人们在慢慢放弃这种情感。这也算是社会悲哀和无助的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