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高新企业造假,科技部必须彻查澄清
文/倪金节
8月2日,《新世纪》周刊一上摊,科技部注定了将成为十分难堪的角色。科技部一位不愿署名的官员对记者“爆料”:至少有五成已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靠虚假材料“操作”上去,以享受极为优惠的税收减免。如果不出意料,很快将会有官员站出来辟谣,并以起诉《新世纪》周刊作为回应。而接下来一段时间,如果媒体没有继续跟进这则新闻,那么这则关乎到中国经济和制造业前途的事件又将很快被世人遗忘。企业造假成为“高新”、官员吃回扣发大财的游戏规则,亦会一如既往。
这样的逻辑,如此循环下去,势必将断送中国未来的大好发展机遇。以房地产为核心的中国经济泡沫正在打垮中国的创新激情,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国人除了不断费尽心思骗取银行贷款、对付鼓励创新政策、投机炒作方面屡见新招之外,其他多数领域我们没看到创新的迹象。于是,没有创新,“高新”造假也就似乎合乎情理!
诚然,五成高新企业通过造假博取“高新”企业的称号,仅仅通过媒体人的努力,是很难以找到有力证据验证这一事实。这需要科技部公布更翔实的材料,以备各方掌握到充实的信息,才能对媒体报道的五成企业造假是否属实进行论证。
不过,我们从身边的一些细节,足以判断很多企业通过造假以成为“高新”的事实基本是成立的。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是靠一块牌子就能算得上了,遍布全国每个城市的高科技园区多是徒有其表。笔者曾经多次参观几个省会城市的高科技园区,实在是感受不到那些入驻的企业与高科技有何关系。其中尤为唬人的是,无论京沪还是偏远县城,每个园区都配有孵化器基地,让人顿觉进入了美国的硅谷之感。实际上,中国目前不少的所谓高科技企业之所以注册,多是冲着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政策偏向而来的。
现如今,世界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全球各国都在寻找新经济增长引擎。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经历了金融化发展过度酿成经济大危机之后,各国无不认识到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何其的关键。奥巴马政府正在大力振兴美国制造业,并开始以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让美国经济大面积回归制造业,以逆转过去三十年金融发展过度的局面。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下一个十年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和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互联网技术引领世界经济十多年的逻辑如出一辙。发展高新技术,锻造高新企业,是把握这一战略机遇的命门。
然而,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并没能抓住每一次的大好发展机遇,制造业发展到现在,更多是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竞争力十分薄弱,更不具备像微软、苹果、索尼、三星这样的世界一流企业。说起中国制造业,让人不禁扼腕。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日益逼近,全球化红利也在消退,中国制造业越发艰难。当此时刻,再也不能重复过去三十年的制造业发展老思路,必须在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打造等多方面上取得长足进步。
如今,站在新机遇刚刚开始的起跑线上,我们却在遭遇企业造假过于普遍、官员通过寻租博取金钱之风愈演愈烈的悲惨现实。近些年,有些政府几乎在所有的领域不断地出台规划,行政干预的力度亦是不断增强,这就使得官员寻租的机会大大增加。而目前的高新企业认定标准过于宽松,实际操作过程中“猫腻”的形式繁多,这不仅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更使得整个产业存在着虚假繁荣的迹象,高新企业总数和总产值的数字不断的膨胀,但却没看到真正有创造力、竞争力强大的企业出现。更多的所谓高新企业是以“山寨”安身立命。
以近几年最时髦的高新企业新能源汽车为例,这个行业虽然不断有新规划和新政策出现,但至今连如何界定“新能源汽车”,以哪种新能源汽车为发展方向,无论是发改委、工信部,还是科技部,谁也不敢在其文件中给予明显的定义。如此一来,各家车企各自为战,眼睛一致瞄向丰田本田,或许再次难逃最终被合资的命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也将成为梦幻。
总体来看,目前高新技术企业造假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这直接关乎到中国制造业的命运,和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增长方向。否则,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无从强起。所以,科技部对《新世纪》周刊的报道给予充分的事实证实或者证伪,是对中国经济和制造业负责任的基本态度。否则,再次错失一次大好发展机遇,或许并非危言耸听。 (本文作者倪金节为财经作家,新著《好泡沫还是坏泡沫?》7月份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