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忆家乡美食蜂糕
丁启阵
民以食为天,节以食物为标记。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遭遇人生一大困厄,走投无路之际,皈依了基督教。打那以后,我家不再举行任何祭祀鬼神的活动。因此,在我家,所有节日都变成单纯的美食享受。当有人提醒我明天是中元节,我立刻想起的,便是一句从母亲那里听来的顺口溜:“七月半,划糕餪。”
这里“糕餪”的“餪”字我是临时借用的,音义都不完全吻合。“餪”字音同“暖”,指古代嫁女后三日给女儿馈赠食物的习俗,而我家乡“糕餪”中的后一字读“暖”去声(阳去),“糕餪”连起来指一种食物,那就是蜂糕,也有写做“丰糕”的。其实,我家乡也说“蜂糕”,不过,发音更像“方糕”。“糕餪”也有可能是“糕软”的讹音,但是今天我的家乡话中,“软”字读近乎“虐”的音,跟“半”不押韵,故不取。
蜂糕,据说在别处也有用麦子面粉(富强粉)做主料的,但在我家乡一定是用糯米粉做主料。我从小就特嗜糯米类食物,“七月半,划糕餪”这六个字,分明就是一股糯米粉的清香,扑鼻而至,沁我心脾。
正在家中上网的我,再也坐不住了。身不由己地走出家门,直奔附近的“稻香村”而去。我想看一看,“稻香村”有没有中元节的节令食品。可是在“稻香村”里转了一圈,除了那些天天都能见到的糕点和熟食之外,只有两种节令(日)食品。可惜的是,它们都跟中元节没有关系:一种是北京人认为有养肺功效的处暑节气吃的食品“处暑百合鸭”,一种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月饼。换言之,一种是即将过期的节令的食品。店员以为我在寻觅处暑食品,特意提醒我:“处暑百合鸭只有最后两盒了,不买一会儿就没了。”另一种是还有一个月才到来的节日的食品。看样子,每年一回的中秋月饼大战,已经拉开序幕。总之,都不是我所寻觅的东西。
失望之余,想起马路对过“北京早餐”亭子每天卖的“丰糕”(袋子上印的就是这两个字)。这种两块钱一个的“丰糕”,虽然跟我正寻觅的“方糕”差别很大,而更像另一种我们叫“漾糕”的食品。当然,口感味道也是无法跟我记忆中的“漾糕”同日而语的,但它毕竟也属于蜂糕大类。买上一个,随便嚼一嚼,比画饼充饥总要强一些。可是,到了一问,女服务员的回答就俩字:“没有。”一个字也不肯多说,以至于我不知道究竟是今天卖完了,还是已经有一阵子不卖这东西了。售货员的过于简洁,给我“今天没有明天再来”的一闪念,又添了一丝阴影。
专门记录南宋杭州风情习俗的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解制日”条有记载,七月十五这一天,当时杭州市面上出售的多种食品中,有“乳糕”、“丰糕”两种。“丰糕”大约就是今天的蜂糕,“乳糕”我没有考证,望文生义,姑且说它就是我家乡的“漾糕”吧。漾糕,我家乡也叫“米浆漾糕”,用水磨米浆蒸发而成的块状食品,类似发糕而白色,口感比北京的蜂糕更“幼嫩顺滑”。可见,我家乡中元节吃蜂糕,是有悠久历史的。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冒着热气的杉木饭甑。饭甑的盖子一揭开,随着蒸汽一同弥漫开来的,是当年新出糯米的扑鼻清香。不等母亲取出蒸前已经划开的一块块蜂糕,在盘子里码放好,儿时的我不顾烫手,立即伸出双手,捧接过几片,一边吹口气,一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20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