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世界,我们共同的未来


  低碳世界,我们共同的未来
                   作者:赵亮
穿越浩渺的太空,有一个孕育和承载人类生命与梦想的蓝色星球—地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然而随着增长极限的到来,寂静的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面对难以忽视的真相,地球公民发出拯救地球的紧急信号:
Heal the world 拯救这世界,
Make it a better place 让它变得更好,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为你、为我,为了全人类。
                                                                                                                      -----M.J《Heal the world》
1,    人类的觉醒
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使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工业迅速兴起,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政治关系、国际关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把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进步性充分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日渐成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同时,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给世界的和平、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三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危机。然后人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危害。
蕾切尔.卡逊将人们领上了路。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诞生。书中描述“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鸫鸟、鸽子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森林和沼泽。”
                   
                                                 
                                                        蕾切尔.卡逊                                      
“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完全依赖地球,而地球却可以没有人类”……这是卡逊在接受史怀哲奖时说。
《寂静的春天》缘起于卡逊的一个朋友给她的来信,信中谈到由于喷洒DDT导致小镇鸟类的死亡,希望卡逊能有所帮助,卡逊开始找朋友过问此事,可是后来她意识到必须自己做点什么。于是为此写一本书的想法诞生了。收集资料、寻找证据、查阅文献,卡逊希望用事实告诉人们真相,而此时的她正受着癌症的折磨,与病魔作战使书稿的进展非常缓慢,在1962年6月16日的《纽约客》上开始连载《寂静的春天》后,从未有过的轰动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攻击和冷嘲热讽向这位柔弱的女士袭来。化工业、食品加工业及其农部等相关部门称她为“歇斯底里的女人”,农业化学协会、营养基金会甚至美国医学学会都对她以最猛烈的攻击。健康状况的恶化使卡逊无力对这些攻击一一还击,但是她尽自己最大可能阐述着“真正尊重生命,深切关注所有物种”的信念。
“只有当我们的心灵被美所吸引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活着。其余的时候只是幻想或是忍受”。1964年4月14日,环保先知蕾切尔·卡逊逝世。但《寂静的春天》一书引发的思考却一直没有停息。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6月16日第21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
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及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2,         可持续发展时代
      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地球进了了不懈努力,但是由于行动迟缓,全球环境恶化有增无减。“全球变暖”“臭氧破坏”“酸雨沉降”引发新一轮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高潮。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女士在开幕式上指出:“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各国政府参加,更需要社会各界参加。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明天各国首脑在里约中心聚会,大家共同为了一个主题。不仅现在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
与1972年旨在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相比,这次会议不但提高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推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会议上,非政府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中国于1994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国别“21世纪议程”的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为人类共同事业努力地决心。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
          
这是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的又一次国际环境保护行动的盛会。来自世界192个国家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7000多名政府和各界代表出席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首脑会议并批准《京都议定书》。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
     人类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3.世界迎来低碳转型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环境,能源,气候压力日益加剧。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被各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界、商业界和社会团体与非政府机构广泛引用,近两年更是把低碳经济转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化性金融危机成为全球经济转型的导火线。在经济寒冬里,实现经济转型显得更为紧迫。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则具有里程碑意义。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奥巴马上任之后就在美国国内积极推动气候立法,令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转型规划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则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在贯彻科学发现,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提出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时代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革命为人类提供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全球也将面对严峻的转型压力和挑战。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加速低碳全球化的形成和低碳世界的到来!
人来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低碳文明回归,是低碳世界到来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和转型需要全人类真诚全面持久的合作,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行动起来!
低碳世界,我们共同的未来!
 
(作者简介:低碳创业倡导者,Eco-Star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