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可争议的获奖与不可忽略的现实
围绕新闻摄影作品《挟尸要价》的争论,终于有了阶段性的结论,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赴荆州调查组经过调查后得出两点结论:1,2009年“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中,照片所反映的“挟尸要价”的事实确实存在;2,照片中站立船头做出拒绝手势的“白衣老者” 王守海,确实是“挟尸要价”事件的参与者。调查组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以上结论,其实与此前综合媒体消息所能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即这一新闻照片的新闻背景真实,但图片本身所记录的真实场景,却可能与其试图传达的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即,如果图片中“白衣老者”的手势是在指挥、引导船只靠岸,则该图片送奖时所附的说明:“‘……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王守海站在船头,一只手牵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在水中,系着一具英雄的遗体。”就显得过于牵强。
从当初编发此幅图片的编辑角度而言,在一组图文并重的报道中,以一个拒绝的手势,强化打捞公司“没钱免谈”的无情,当然是最富戏剧性冲突的选择。但当这幅图片作为独立新闻作品参与评奖时,图片所记录的真实瞬间,与拍摄者所试图传达的信息之间,就可能形成一定的错位和误读,并因这种错位与误读而构成该图片震撼人心的关键要素。作为一幅独立摄影作品而言,其新闻真实性显然不无瑕疵,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全国最高荣誉,也就不无可议之处。
作为一个独立的评奖机构,“金镜头”组委会有权确定其评奖标准,也就有权维持对《挟尸要价》的大奖。有关《挟尸要价》提出的新闻摄影作品的真实性标准,可能会作为一个议题,交予新闻界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论证。
而在围绕图片真实性出现的争论之外,刚刚过去不久的“挟尸要价”事件重新被舆论所关注,并引发若干在事件发生之初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议题,可能成为这一轮争论的有益的“副产品”。
在当初“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发生之后的舆论热潮中,媒体在对打捞公司老板陈波,和他的“雇员”王守海们进行了一番强烈的道德谴责之后,便再无下文。譬如,在当初的集中报道和评论中,“白衣老者”被当成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而被钉到道德耻辱柱上。直到此次新闻界重新启动调查,才注意到他在当时事件中扮演的真实角色,和可能面临的真实处境。客观而言,如果媒体在当初的报道过程中,能够在强烈的道德谴责之外,更多一份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关照,和在此基础上对事实真相的追究,或许便不会轻易地将一个小人物归入十恶不赦的恶人之列,也将有助于受众对事实真相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即使是在此次重新启动的调查中,也没有媒体告知公众,在曾经发生“挟尸要价”悲剧的荆江河段,和其他类似的事故高发地点,究竟是否建立起了新的溺水救助或遗体打捞机构,而如果没有新的救助机构或救助机制,新的人道悲剧和道德冲突就可能再次上演。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媒体和公众对以陈波为首的打捞公司唯利是图的嘴脸,表现出极大的道德义愤,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尚可珍视的朴素情感,也证明即使在一片“道德滑坡”的哀叹声中,我们的社会还保持了基本的道德底线。但无可回避的是,道德不能代替现实,如果一波一波的道德谴责,却始终免不了一哄而散的结局,则社会的现实将不会有任何的改观。譬如,收费打捞并不值得谴责,天价打捞才违反了市场规律和人文伦理的双重底线。如何遏制陈波之流的垄断经营,让打捞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如何在特殊事件中启动政府救助机制,向市场购买服务,帮助那些确实需要救助又无力承担的落难者,才是缓解人伦冲突的出路。而这一切,靠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道德围观,是永远也无力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