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话一万句顶不了一句



  今早看到各大门户网站同时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复旦8名教授请求破格录取偏科生被陕西招办拒绝》,看到之后,很是感慨。
  最为彷徨无助的肯定是19岁的文科“天才”孙见坤了。这个孩子是真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真心喜欢读古书的,而且,他也是真正被认可的。不仅仅是复旦大学八位教授非常认可,他也曾在央视《开心国学》节目中进入全国总决赛,这样的孩子很难得。孙见坤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打动专家学者,可是,在现实中,他却不能获得复旦的通知书。孩子没有话语权,孩子没有影响力,孩子没有强硬的“后台”,所以,他的意愿就只是意愿而已。
  最为尴尬的估计是陕西省招办了。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没有做错事,他们是严格按照规定来的,一板一眼,所以,即使复旦大学的工作人员N顾三秦,即使有八位教授联名请求,陕西省招办的工作人员照样可以一据了之。他们给出的理由让人感觉冷飕飕的:“如果今年开了这个破格录取的口子,以后递条子的、走后门的都来了,怎么办?”我相信他们心里真怕这些,因为,一个小小的省招生办公室是很难招架住那些条子,那些后门的。现在社会上有能量的人是真有能量!他们动辄能找到省部级干部写个条子,如果严格按规矩来,招办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就有托辞,一旦有了“破格”,那些写条子的人就会觉得你一个小小的招办怎么这么不给面子?你不给我面子,我就不给你碗子!看看招生办这个小衙门吐出的苦水,让人苦涩难忍。现在大家普遍觉得社会缺乏公平,高考相对来说还算是公平的,但是看看,高考的公平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压力已经大到可以置学生的成才、高校的呼吁于不顾的地步。在一个小小的高考生的前途和自身的安全之间选择,很自然,他们就选择了板起面孔。
  但是,估计很多看到此条新闻的人一定是很鄙视陕西省招生办公室,因为,“招生”就意味着选拔人才,按照规定让高考生上大学时工作应有之义,但是,配合各个高校选拔真正的人才更应该是“招生”的职责。复旦大学工作人员苦苦请求,多次沟通,说明复旦真正想要这个学生,但是换来的是陕西招办工作人员一听“我是复旦大学的工作人员”这句话就挂电话的冷脸。这又一次说明:行政部门就是牛!哪怕你是复旦,我不吊你!别打电话烦我啦,再烦我小心明年不给你好生源!真是让人悲哀不已。陕西林业局能搞个正龙拍虎,招生办又来个复旦免谈,背后透露出浓浓的衙门气。这种弱势行政部门表现都如此,可想而知其他牛AC部门了。“服务型”政府离我们有多么遥远啊!
  最为郁闷的就是那八位教授了。复旦教授,听起来很牛,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的话一万句顶不了一句。
  该怪谁呢?那些自毁长城,败坏了教授声誉的老鼠屎们肯定脱不了关系。老鼠屎有很多种,很坏的一种是说假话的“教授”。他们可以为了利益集团的需要随风飘荡,让我说东我就说东,让我说西我就说西,一来二往,形式瞬息万变,自相矛盾处就成了和尚头上的蚂蚱,被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看到了。比如某些所谓房地产教授,比如某些弄曹操墓的教授,比如某些整天说着自己都不信的胡话的教授,弄来弄去,教授成了“叫兽”,怎么能让人信服教授的话?
  教授的话不管用还得怪现在的教育行政化的体制。现在的体制决定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学校自主招生权力很小很小,各省招生办跟各校说不上谁是招生主体,几个名额都规定好了,你怎么破格啊?钱钟书如果生活在当今中国,估计也悬。不光是招生体制,教授的地位也是堪忧,在现在的体制下,一个名牌教授的声音顶不上一个学校内部的处长甚至是副处长,你用他们这些“白丁”的所谓学术声誉去跟陕西省的小衙门头头沟通,人家认吗?根本不在一个世界里啊!
  我恶意揣测一下陕西省招办的办公人员私下里聊天内容:
  “复旦又来电话了没?”
  “整天打,烦死人啦,都不想理他们。你看着点,再来,我肯定一听就挂!”
  “不是说,有八个教授联名请求破格吗?”
  “教授算个屁啊,谁认识他们啊!”
  “那倒也是,成,也算你倒霉,经手那个孙见坤的小屁孩,真麻烦。”
  “就是啊,真倒霉,你说他报什么复旦啊,随便给他弄到山西大学就是了。”
  “他报的历史系,好像还能跟复旦那边专家挂上钩啊?”
  “那给他弄到法律系得了,也算个好专业。”
  “那人家志愿是历史系啊?”
  “能有个学上就不错了,管他啥专业呢。”
  “对了,我那个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小侄子,他爸弄了个牛人的条子,看能不能管点用?”
  “啥级别的?”
  “某某某某,事成之后还能有表示……”
  “很靠谱啊,不过现在可严了,我可不敢瞎掺和,你去找找那谁谁谁。”
  “嘘,小声,副处长来啦……”
  ……
  
  新闻链接: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0_08/25/230469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