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一到周三,我参加了由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在我校新闻学院举办的全国高校新闻业务教学研讨班,并在昨天上午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作了《以博客拓展评论教学》和《拓宽评论教学的认识视野》两个主题的发言。
置于电子演示文档第一页,在投影屏幕上“渐次出现”的这个“想象”,是我昨天一早在最后修改发言稿中“灵光一闪”地涌入脑海的。我知道,它既是我《以博客拓展评论教学》的发言在逻辑上的自然延伸;也是在这两天全国高教新闻业务老师济济一堂的友好交流气氛中自然产生的。这个想象至少感染了我自己。因为我知道,这可能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它并不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如技术的可能性,而更多地取决于人们自己的意愿。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7所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0位教师郑保卫、李希光、罗以澄、丁柏铨、张征、徐泓、赵振宇、曾建雄、马少华做了主题发言。此外参加这个研讨班的,还有来自全国38所高校的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的51位主要讲授新闻采写和新闻评论的教师。
这些老师都是教新闻实务课的,有共同的甘苦,也面对共同的问题。
说到“苦”,新闻业务课教师需要大量批改学生作业就是我们共同之“苦”。有些教师坦承:由于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曾经把这门课程推掉。
说到问题,比如:
如何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有效地使同学们尽快进入新闻业务思考、练习和体验之中?
如何克服学生懒于动笔的惰性心理,调动他们的实践激情?
新闻业务课的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
能不能将采、写、编、评的教学“一体化”?
地方高校新闻实务教学如何克服采写资源匮乏的限制?
几十人、上百人的大班教学如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基本规范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未来新闻工作中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如何在新闻体裁和形式纷繁变化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业务规范?
如何克服新闻业务教学容易出现的的“碎片化”倾向,形成教学的整体感?
一些老师还在新闻业的发展变化背景中谈到了自己的教学困惑。
比如,黑龙江大学的姜老师谈到:与电视制作、网页设计等方面教学相比,“我们所从来的(传统纸媒体的教学),是一个‘非时尚的专业’”,首先是学生兴趣不高。所以他说:“现在讲报纸媒体就如何给孩子们讲书法”(——这样一个比喻虽然“早”了一点,但我觉得非常精彩,未来恐怕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另外有老师谈到了如何面对新闻业的变化全面更新和拓展新闻业务教学的问题。)
有来自黑龙江大学和徐州师范的两位老师都谈到:在讲通讯体裁的时候,“底气不足”,感到困惑,因为学生们发现,在消息和通讯这两种报道体裁中贯的原则并不一致,甚至相矛盾:前者要求客观中立的表达;而后者则不免讲到“主题”,语言表达也不免情感倾向。所以有同学认为:通讯是不那么好的新闻体裁。[这涉及到中西不同新闻业务传统下的规范如何得到合理的解释问题,也涉及到不同新闻文化影响之下的接受习惯问题——是新闻业务教学中回避不开的新闻理论问题。]
我个人感到,虽然我们十位做主题发言的教师,被安排为教学经验的介绍者。但是,在昨天最后每个人都轮到机会的发言中,许多地方高校的新闻实务老师(其中多数是年轻老师),有很多深刻的思考和有创意的教学法尝试。
比如,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的晋君老师介绍:他们系将新闻实务教学与校园媒体《新闻周刊》的出版紧密结合在一起,新闻业务方向的学生全员进入《新闻周刊》。这个学生媒体出版后向在滇各大新闻媒体寄发,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也为新闻媒体提供报道线索,使学生由此进入到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年轻教师刘义昆介绍说:他们创办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校园媒体,其中一个实现自负盈亏,发行量1000份,其中订户就有500个。
而武汉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的陆劲老师介绍:他们与学生一起创办的电子杂志,由于吸纳了广告等方向的同学生参与,已可以赢利。他还介绍了自己面对大班教学的一个方法:在有志于以新闻为业的学生中抽取五分之一的骨干,先期进入媒体实习,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协助老师带动其他同学。
广西大学的苏华老师介绍,为了增大平时的写作训练的比重,平时作业计分70%,期末考试计分30%。而且,在计分中鼓励同学发表作品。
四川大学的操慧老师与学生建立公共邮箱,用飞信的方式与同学讨论。她在每学期课程开始前都向同学发出教学需求问卷,通过量化,清楚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对教学的需求起点。
在这些发言中,我注意到,在高校新闻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中,已经有一批人是来自新闻媒体,有着新闻从业经验。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摸索了创造了一些经验。这些教学实践,如果没有充分的交流,就各自封闭在各自的教室中了。正因为如此,,我在主题发言中提出的那个想象是值得期待的——
让我们用博客将各自的课堂相互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