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风云录》是巴顿.比格斯的作品。这部书和《说谎者的扑克牌》,以及彼得.林奇的两本不朽著作一样,都是比较畅销的,由半路出家的金融从业者写的讲述美国金融生态的书。这本书之所以畅销,除了提到很多非常有个性的基金经理,峰回路转的交易过程,不为人知的内幕,和作为一个有数十年经验的成功投资者对投资的感悟外,较高的文学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一本书,或是一个研究报告,在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的时代,除了技术含量、准确判断外,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比格斯年青时当过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幸运地是没有在海外屠杀过第三世界的平民。虽然他出生于金融世家(至少有一次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曾去他家吃晚饭,好像有人回忆里根刚当上总统想见美联储主席,都不能“召见”,而是平等地“会见”)。毕业后当过英语老师,曾想当作家,在不断被退稿,并感觉在家庭晚餐话题中被排斥在外,于是立志当投资家。可见,投资的成功,基础并不重要,努力与悟性是第一的。罗杰斯等人甚至认为学校中的金融与经济学知识是阻碍成功的障碍。
事实上,本书所提到的对冲基金和对冲基金经理,并不完全是中国人印象中的以较大的杠杆进行投资或投机的基金,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私募基金”。
在读了至少三次后,对本书有很多想法,如果全写出来,可能可以另出一本书,本文要谈的是“无欲则刚”。以下通过几个书中提到的轶事说明:
1、做空石油的尴尬。作者的对冲基金在2004年5月做空了石油,然而油价小跌大涨。于是遭到信任危机,即使是曾经作者为之管理了30年资产并获得不菲回报的老客户,也想把资金抽走。他的合伙人做同样情节的梦:对客户努力解释为何做空石油,客户则以厌恶的眼光看着他。怪不得有很多个人和机构把钱投给从不亏损,每个月稳定赚取近1%的麦道夫。想想中国A股市场,熊市中投资人永远在唠叨为什么基金没有提前大幅减仓,牛市又把大量的钱推到基金经理身上,推动他们犯傻。媒体指责基金经理的跳槽、老鼠仓、内幕交易、业绩落后基准、高薪,而赚钱是应该的。最好基金经理像焦裕禄一样工作,像艾柯卡一样只拿1美元的年薪,像林奇一样梦到股票而不是老婆,对行情的判断准确率高于一些电视台打广告的那些股票软件所声称的概率。而对于以基金经理为首的专业投资人,置不合理的批评、责难、对薪酬的大跃进式的追求以度外,专心于投资,也难之又难。
2、爱笑的J和他烧钱的老婆。J是个基金经理,永远面带微笑。大牛市末期的1999年,管理着5亿美元。这时候他以一半身家买进一套1000万美元的住宅。他的老婆像一枚炮弹一样打进了格林尼治(这是个如同天山天池一样除了水怪以外很少能揿起风浪的地方)的社交圈;四处捐钱;建起能存放5000瓶酒的酒窖;为了让宅子附近的道路有林荫大道的感觉,种下每棵2万美元的成年杉树;孩子上热门学校的希望渺茫,但校务助理悄悄告诉J一笔七位数的捐款能创造奇迹(希望中国学校的校长等人物不要看到这本书,免得未来毁掉一些基金经理)……熊市开始时,如果住宅中的各种工程停工,J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但在巨大的开支面前,似乎只能是中国象棋中的卒。于是J的基金和他的钱包都崩盘了,宅子被迫低价抛售。
3、文中提到某个基金经理的体会: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失败时休会的痛苦都比在挣钱时体会的幸福多。折磨总是大于享受。书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第八章提到:有一个作者敬畏的基金经理,出道第一年亏损25%,一半的投资者抱头鼠窜,但他第二年猛赚82%。随后回报投资者的是10年20%的复合回报。但2002年仅亏损15%,又有一半的投资者开了小差。第九章提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盛时,八成的新增资金涌向科技股基金,在纳斯达史指数翻倍前,2002-2003年人们又大量赎回基金。股票投资永远是少数人取得收益或超额收益的地方,正是因为人们的恐惧与贪婪,多数人低卖高买。或许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后,每天早上念一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可以让他们在熊市底部抓牢股票。
5、文中也并不全是反面教材。其中提到了一个叫文斯的人。牛顿说自己有万有引力的成就是因为站在了开普勒的定律的基础之上,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结果。而这个文斯,似乎经常在晴朗的天气里站在珠穆朗玛峰上远望。他在1973年盯牢美国的“漂亮 50”,1980年他谈石油泡沫破裂,他在美国国债利率为15%时看低到5%。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告诉作者:下一个爆发大灾难的将是住宅市场。有趣的是,作者对他的介绍从未提到他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居然从未上过学,他甚至时常以故意显示没有教养为乐。也许正因为“没心没肺”,他才能将精力集中在市场的研究上,所以才具有令人惊奇的观察力吧。
6、书最后的两个章节,写了两个特别的人物,一个是学者凯恩斯,因为他也是一个基金经理,关于老凯的一生没有必要多讲。而作者的一个朋友,一个叫贾德的人的经历则令人匪夷所思。这位贾德是大半生都不得志的金融界最底层的从业人员,在牛市中的年薪也不到12.5万美元。作者甚至形容他:“在对市场的判断上,几乎永远错误。他所推荐的股票总是以某种离奇的方式完蛋……不是罢工就是反垄断官司,不是赢利缩水就是CEO心脏病暴毙……”但是突然神秘的事情发生了。贾德一天买到了第二天才发行的《华尔街日报》,他成了市场的先知。而且一般每周都能买到一次提前一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即使他只看上一日(也就是他看到之时的当天)成交最活跃的股票的成交最高价、最低价及相关利好、利空新闻就已经足够了。最终的结束则是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去世的讣告,这是唯一提前好几天的《华尔街日报》。这个故事中,贾德也从未利用过来自未来的消息,也没有贪婪地看完来自未来的所有消息。
成功的投资人并不是说没有任何欲望,而是把欲望集中于投资上的成功。假如投资者在投资上不在意最后赚多少钱,而是以市场验证自己的判断当成最大的乐趣,这种人想不赚钱都很难。
回忆自己从1999年进入A股市场,2007年进入港股市场,当自己入场买票,动机不良,想的是赚一笔的时候,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当
想想巴菲特,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几十年以来,只拿10万美元的年薪。不在华尔街买下高档写字楼,却住在内布拉斯加一个小镇上。如果巴菲特的欲望是钱的话,恐怕有了1亿美元身价,事业就裹足不前了。再说林奇,在他的书里非常清楚地告诉读者,到了40多岁,他父亲去世的年龄,感觉亏欠家人太多,在大牛市开始前,这才激流勇退。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完全可以用他的知名度和声誉,成立一家有数十亿美元的封闭基金,由他雇用的人管理,投资者不能赎回,每年坐收上千万美元的管理费。但林奇或许是认为这种基金如果业绩不如从前,有损于自己的名誉,名誉比金钱重要;或许是认为投资者的利益最重要,而不是他的收入。可笑的是不久前,还看到有个人认为,林奇幸亏及早退休,因为他的投资秘诀已经过时了。
说到这里,想起中国的台球手丁俊晖。丁曾长期在英国的台球俱乐部训练,打球。和他一起去的有不少中国少年,但这些人居然因为英国的那个小镇生活不习惯,吃不了这个苦,因此除了丁以外,全国中途回国。就算这些人长了三只手,每只手上有10根手指,付出的努力不如丁,台球技术和比赛成绩不如丁就是理所应当的。
林奇就算没有在他的著作中公布所有他的投资心得,如果投资者能像他这样勤奋,投资业绩起码应该是他的80%。